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时政热点 > 常识抢分点 >
公务员丨常识组带你学文化(二)
2019-04-01 18:36  未知 点击: 载入中...

  知识六:

  传统节日

  1.春节:古代又称元旦、岁首。春节民俗活动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桃符、拜年、吃饺子、剪窗花等。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等。汉文帝纪念平定“诸吕之乱”,汉武帝时祭祀太一神,汉明帝时挂灯礼佛。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猜灯谜、踩高跷、划旱船、放孔明灯、燃放灯火等。

  3.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大地回春,春阳萌动的日子。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这个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黎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在这一天也有自己的节日,不过风俗仪式各有不同。

  4.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传说起源于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苏轼《寒食帖》中有“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诗句。

  5.清明:相传与介子推有关。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扫墓、踏青、吃寒食、插柳、放风筝等。

  6.端午: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重午节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喝雄黄酒、佩香囊、悬钟馗像、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驱五毒。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2009年)。

  7.七夕: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亡人节”“盂兰盆会”“鬼节”“施孤”等,家家祭祖。

  9.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月夕、月节、团圆节等。朱元璋领导的反元起义军利用饼中藏纸条传送起义消息。吃月饼、赏月、玩花灯,香港有舞火龙的习俗。

  10.重阳:又称重九节、踏秋节。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重阳节为“老年节”。

  11.冬至:“冬节” “长至节” “亚岁”。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春秋时代,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12.腊八:相传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喝腊八粥。

  13.祭灶:家家户户祭拜“灶王”,俗称“过小年”。基本上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祝福”,也就是指这个节日。送灶的时候一般会在祭台上摆上麻糖、瓜果等。

  14.除夕:源自先秦时期的“逐除”,吃年夜饭、贴窗花、贴年画、贴福、守岁、北方包饺子、南方做年糕。

  历法节气

  1.春秋:《春秋》中“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2.西汉:武帝时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3.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4.南北朝:祖冲之编制《大明历》,首次引用了岁差,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闻周,比古历的19年7闰更为精密。

  5.隋唐: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6.宋: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不用闰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年的第一天为立春。十二气历的原理同现今的阳历相同,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有利于农事安排。

  7.元: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8.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12个月,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383天或384天。

  9.公历:属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一年近似等于回归年,分12个月,这个“月”与朔望月无关,平年365天,闰年366天,闰年多一天。置闰年是为了使历法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吻合。

  10.计时方法

  古人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一个地支,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形成了每天的计时方法。

  11.更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12.刻

  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分。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看过本篇的网友还看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更多>>名师讲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