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账号密码登录将于2023年10月1日0点关闭,
关闭后将统一使用手机号+验证码的形式登录。
请尽快确保手机号可用于接收验证码
立即注册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资料 > 申论 > 【第14期】2015年国考申论考题预测14:加强儿童保护刻不容缓

【第14期】2015年国考申论考题预测14:加强儿童保护刻不容缓

2014-11-12 10:42  |  华图网校  |  责编:赵仿 点击收藏

  关键词 : 儿童保护 体罚

  1.近日,多起父母体罚子女的案例引来社会广泛关注。杭州一个11岁的小姑娘因为抄作业被父亲体罚致死案件一审判决,父亲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执行。无锡一名母亲打女儿的视频被上传网络,遭各方谴责。在贵州,一名后母采取脚踹、石头砸等残忍手段对待7岁的孩子。

  父母体罚子女酿成致残致死事件,不失为人伦悲剧,而更多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家暴案例,则成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伦常“惯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父母打骂孩子在我国屡见不鲜,因为一些传统陋习至今仍有相当影响力。一方面,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停滞不前,有不打不成才之说。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将孩子视作私有财产,而不是一个人格应被尊重、权利应得保障的社会个体。

  中国传统文化对体罚报以宽容态度,家长以“教育”之名行体罚之实。但须知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仅应成为全社会包括家长在内的共识,也应成为法律法规关照的对象。实际上,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已明确规定监护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但在社会观念尚未完全将“父母打孩子”纳入法制视角的情况下,这一规定执行得并不尽如人意。

  要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各种权益,春风化雨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是最好的事前防范手段。体罚不仅违法,“教育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越打越逆反”的案例并不少见。此外完善事后救济措施也是当务之急。一者,发现家暴行为依赖媒体,妇联、学校、社区等机构介入不足。不妨效仿美国建立强制报告制度,老师、医生等密切接触孩子的人只要发现孩子身上有伤,有遭受暴力的可能性,必须要报告警方或相关政府机构。二者还应进一步完善监护干预制度,事后跟进、风险评估应交由专业机构操作,而不是简单视家长“认错态度如何”。

  父母打孩子是家庭暴力,孩子不是家长的个人财产……愿这些本就是常识的道理早日真正走入千家万户,别让孩子在家暴的阴影中成长。

  2.今后,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未成年人,也将同其他孤儿、弃婴和儿童一样,可以被寄养。日前民政部出台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相比2003年制定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新规扩大了寄养儿童范围,同时提高了寄养家庭的准入门槛,新规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家庭寄养制度,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很显然,“寄养制度”的存在,就是与“收养制度”的优势互补。对于那些孤儿、弃婴甚至是流浪儿童,这两项制度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确保这些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减少受伤害的可能,让他们也能体味到家庭的温暖。就此来说,无论是“收养制度”还是“寄养制度”,其善意初衷是不容否认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在这样的境况下,“寄养制度”的确应该与时俱进。此时,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无疑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而此次的寄养新规,亦有两大亮点,一是更加人性化,流浪乞讨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也纳入了寄养的范围;二是更加规范化,寄养新规提高了参与寄养的家庭的准入门槛,要求也更加严格,这足以给被寄养的儿童更好的守护。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第14期】2015年国考申论考题预测14:加强儿童保护刻不容缓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

  1234  共4页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