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考时政热点:抗战公开课讲述的四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9月1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一些地方中小学开学同上“抗战公开课”。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们讲述了不少生动但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日“灯塔”延安还有一所日本农工学校
在延安举行的抗战公开课上,夏雷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延安有一座专门招收日本人的学校。同学们好奇地发问:“延安为什么会有日本人学校?”
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俘获的日军战俘开始增多。为教育感化他们,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设立一所改造日本战俘的学校。考虑到战俘大多出自日本平民家庭和农民阶层,自身也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毒害,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将之定名为“工农学校”。学校于1941年5月15日正式举办开学典礼,第一批入学的战俘有11人。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前方俘获的部分日军官兵被陆续送往延安。
夏雷讲道:“这些俘虏如何来处理?如何来解决他们生活方面的问题?是杀?是留?当时的日军俘虏也惴惴不安。”
虽然八路军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当时中共对日本工农学校学员按照军团以上干部待遇给予优待,伙食标准每人每月36斤细粮,3斤肉。曾在日本工农学校学习的日军战俘香川孝志在回忆著作中写道:发给我们的生活费每月3元,当时八路军排级干部每月只有两元。“因此,有的人在星期天就到街上去喝两盅高粱酒。”
日本工农学校校长由日本共产党人冈野进担任,为方便日军战俘的生活,中央选派了曾在日本留学的赵安博、李初梨来校任职。除了贯穿全天的学习之外,日本工农学校还建有图书馆、操场和俱乐部,丰富学员的学习生活。在这里接受改造的日军战俘香川孝志曾回忆,他们在学校玩扑克、围棋、象棋,甚至还打起了棒球。
到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被撤销,日本工农学校累计改造了约500多名日军战俘,先后有100多名学员从事敌后统战工作,或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由侵略者转变为反法西斯战士。
延安中学学生杨柳颖听完课说,自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但对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历史了解不多。老师的讲述让她知道,中国共产党以宽阔的胸襟、正义的力量感化、优待日军俘虏,日本兵因此从侵略者变成反战斗士,更彰显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和伟大。
是谁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在沈阳的课堂上,一首曲调凄凉哀怨,充满国破家亡悲愤的歌曲《松花江上》响起,把在场师生带回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22时许,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段,并布置假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
当时驻扎在北大营的是东北军620团,该团团长王铁汉说,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上面传来“不许抵抗”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于是,一场没有抵抗的屠杀开始了。据史料记载,日本兵一开始都是用刺刀扎,东北军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钻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机关枪扫射而死。
王铁汉为了带领兄弟们突围,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620团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
北大营一战,日军伤亡25人,我军伤亡失踪总计483人。“我们手上就几颗子弹都能打成这样,如果豁出去打,我们旅有1万多人,那几百个鬼子肯定被我们全歼!”王铁汉说。
“可以说,是王铁汉率部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在之后的抗日战场上,也能见到他的身影。”在场老师说。
东北育才学校学生叶宇晨说,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不抵抗并不是真的无人抵抗。面对侵略者的铁蹄时,不屈的东北军民敢于抗争,敢于担当,这种爱国精神和“宁可战到一兵一卒,也要坚守抗战到底”的抗争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