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
1.中国古代礼制要求服装尽力遮掩身体的各种凹凸,在裁制冕服时可以忽略人体各部位的三维数据,不需要进行细致的测量。冕服章纹要有效地体现等级区别,图案就必须清晰可辨、鲜明突出。这使中国古代服饰中与服饰图案相关的绘、染、织、绣等工艺技术相当发达,也使中国古代服装的裁制向着有利于突出图案的方向发展。与西方重视身体三维数据、要求服装紧窄合体的立体剪裁法不同,中国古代无论是冕服对人所占空间的扩大,还是图案对冕服平面风格的要求,都指向了中国传统服装宽大适体的平面剪裁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礼制对官员服装的规定制约了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发展
B. 礼制的要求使中国传统服装采用了平面剪裁法
C. 中西方剪裁方法的分化以冕服的产生与发展为特征
D. 中国古代服装的剪裁方法推动了印染技术的发展
2.胚胎组织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充分,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如果将胚胎组织注射到受外伤的成年人体内,可有效防止伤口疤痕的形成。成年人血小板中的一种生长因子可加快伤口愈合,研制具有抑制这种生长因子作用的药物,在伤口出现12小时内,将该药物敷于伤口部位,伤口愈合后亦无疤痕。
关于上述两种医疗措施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
B. 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改变自然愈合的状态
C. 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处血凝速度明显降低
D. 其共同作用是使伤口的愈合过程相对缓慢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
A. 是一种行为的“遗传和变异”
B. 是一种“生存竞争”
C. 是“种间关系”的一条食物链
D. 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行为
4.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东北地区的名称屡经变化。唯“关东”发端于明筑山海关之后,而盛行于明清一代。延及民国时期,标志着关东作为区域的概念不仅正式形成,且已深深注入人们的意识之中。解放后,我们沿袭历史形成的格局,曾把东北作为一大行政区,其分界大致以山海关为界,不过是对历史的认同。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 东北地区内的名称屡经变化,但“关东”的名称并无变化
B. 解放后,曾一度把关东划入东北地区
C. 明代以前,东北地区不能称为“关东”
D. 东北这一名称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
5.先秦时代,“文学”一词的概念是指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到了汉代,随着文学(主要是辞赋和散文)的日益繁荣,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逐渐发展,文学有与一般学术分离而独立的趋势。《史记》为文学家单独立传或合传,而没有把他们写进《儒林列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 从先秦到汉代,“文学”一词的涵义扩大了
B. 到了汉代,文学作品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门类
C. 司马迁没有把文学家的事迹写入《儒林列传》
D. 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辞赋和散文
>>查看所有每日一练<<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