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务员时政热点:治霾,要“黑名单”,也要“白名单”
从工业革命开始,欧美国家长期走在我们前面,当然,也最早付出了“发展的代价”,很多发达国家苦雾霾久矣。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在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中描述,伦敦的雾霾已经使伦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雾都”。英国人为了摘掉“雾都”的帽子,曾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想尽了各种方法来治理空气污染。同样,美国、意大利等国也都曾与雾霾“斗法”,最终凭借高新技术的研发、政策的完善逐步从“霾”中走了出来。
2017年公务员时政热点:治霾,要“黑名单”,也要“白名单”
今日,我们也饱受“霾”之苦。就在本月4日,河北遭遇雾和霾双重“红警”,省气象局官微当日下午发布微博并期盼:“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了!”活泼的语调固然值得鼓励,但面对雾霾,我们绝不能仅抱着“等风来”的思想。
2007年,一个名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民间组织就曾推出过“中国空气污染地图”,4000多家企业因曾经或者当时正在损害空气质量的事实榜上有名。2016年5月20日,环保部发布公告,公开了今年一季度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其中73家全部是废气严重超标企业。
官方发布环保“黑名单”,将更精准、完善的污染数据中严重超标的部分予以曝光,让“最大污染者”暴露于公众面前,承受最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威慑作用显著。但是我们看到,“黑名单”之下,部分企业在顶风作案、继续超排,二季度的“黑名单”就有55家企业上榜。除此之外,在环保督查中,也有地方和企业跟督察组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央视近日曝光九江市彭泽县“两张面孔”瞒骗中央环保督查:督察组来之前,矶山工业园区工厂停产、污染消失;督察组走了之后,园区继续浓烟滚滚、臭气熏天。
如何提升地方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对环保法规的服从?这是个难题。人们或许会说,应施行更严厉的处罚。这个答案不坏。但是除此之外,我们究竟还能做什么?
曾有过这样一个实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当人们被告知不自觉纳税将遭受处罚时,服从的水平并未受到影响;当人们被告知税款被用于重要的用途和服务时,比如教育等,服从的水平也并未受到太明显的影响;但是当人们被告知超过90%的公民已经全额纳税时,服从水平提升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做了,我也可以这样做,也应这样做”——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惯性思维,违法者同样如此,他们往往也会耻于自己的行为比绝大多数人要糟糕。因此,给予公众适当的正面引导,为守法者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违法者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也能更在行动上守法尊法。
让环境破坏者上“黑名单”,环境保护者上“白名单”,前者从反面警示大众什么不该做,后者则通过榜样的力量促使更多人去做对环境有利的事情。如此两相结合,当“白名单”上的守法者越来越多,“黑名单”上的违法者越来越少,法律的效应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治理雾霾,我们需要通过“黑名单”来震慑违法行为,也应巧妙使用“白名单”来鼓励环保者。
当雾霾袭来,我们指责监管不到位、企业没良心,偶尔也会反省一下自己作为普通一员并未尽到的应尽义务。其实无论是指责还是自省,无论是“黑名单”还是“白名单”,我们都只是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