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务员时政热点:华图网校一周精选(5月29日-6月4日)
News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路
本文是2017年时政热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山区占国土面积近70%,林业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林业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启动实施国家储备林工程,取得了“一石多鸟”的积极成效,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路。
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践样本
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特定政策和科学措施营造的、用于生态和木材储备的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为一体,融生态产品、林产品供给于一身。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科学诠释。
服务生态文明,营造绿水青山。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通过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科学修复退化林,积极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每年增加森林近1000万亩,扩大了绿色生态本底。国家储备林建设以林为主,统筹治山治水、护湿护田,促进了山水林田湖生态综合治理,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家园。
服务实体经济,贡献金山银山。国家储备林建设释放了山、地、树的潜能和活力,实现了生态效益政府买单、经济效益百姓分享,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看,杨、杉、桉等速生树种木材产量已占我国木材供应的半壁江山,珍稀名贵树种产业快速发展。从提升生活品质看,顺应了社会消费升级的潮流,满足了人民群众木材消费、绿色生态消费的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从保障木材安全看,国家储备林建设成为增强国家木材自给保障能力的优先选项,储备时间越长、升值潜力越大,实现藏木于林、藏富于林。
服务精准扶贫,促进全面小康。过去30年,国家储备林建设在解决一些地区整体贫困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补偿脱贫、特色产业脱贫的优势,国家储备林建设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提供和创造了大量生态护林员、特色种养、加工制造等就业岗位和森林管护、抚育等务工平台。
服务提质增效,助力林业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综合运用现代理念、科学手段、先进装备等要素,积极借鉴先进做法,推行“造林模型、契约管理、社区参与、绩效评价”,大幅度提高林业综合生产水平,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快速赶超,成为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试验田”。
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储备林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林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坚持问题导向,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能力水平,确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生态环境脆弱和木材产品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两优一补”,在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优化生态供给结构,按照全面保护、系统修复、科学经营、强化服务的思路,加快“两屏三带”、大江大河源头、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承载力。优化产品供给结构,突出规模经营、提升质量、完善功能,加快调整木材供给结构,优化木材生产力布局,形成树种搭配基本合理、短中长结合、结构相对优化的后备资源体系。补齐发展短板,立足于保发展、强基础、建体系,加快改善储备林基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推进装备现代化建设。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首要任务。国家储备林建设秉持“工匠精神”,通过精准施策、集中发力、示范带动,在森林质量提升上取得新突破。在地域上,主要选择水光热等自然条件好、具备综合条件的地区和国有林区林场,做到因地制宜、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在措施上,采取良种、良法、良技等先进适用技术和目标树培育模式,通过“造、封、抚、补、改”等综合手段,科学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造、中幼林抚育以及支撑体系建设,培育优质高产林、复层异龄林和混交林林分。在示范上,国家储备林建设按照精准提升的要求进行积极探索。
金融创新为必要保障。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短一直困扰着林业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在金融创新上取得了新突破。按照中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和国家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优势,形成财政金融合力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投融资模式。此外,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发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项目收益和政府责任有机结合,依靠自身效益还款能力越来越强。
强化经营管理为重要手段。国家储备林建设通过推进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在林业大型造林工程项目化管理上取得了新突破。全面加强国家储备林相关制度、政策、技术、规程、监测、考核等建设,初步建立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为主体的基础制度规章体系,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借鉴国际金融组织林业项目的经验做法,引入现代工程理念和办法,采取高效集约经营、栽培模型设计、契约式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一整套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流程,初步建立了国家储备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体系,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高效化、精细化。这些举措,为大型营造林工程和木材资源培育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树立了样板。
切实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更好发展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战略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2013年、2015年、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国家储备林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
抓好工程带动。以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为主体,统筹其他林业生态工程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深入对接《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在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等七大区域,打造和培育20个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力争到2030年,国家木材自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国有林区和天然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
抓好科技引领。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业进步成果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重点围绕天然林保育、人工林集约经营、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经营以及优良种苗、灾害防治、储备动用轮换等方面,大力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推广,精准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产量。重点围绕营造林抚育、航空护林、科学采伐、高效加工利用、节水节能环保等方面,大力加强机械装备研发和生产,降低人工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经营成本。重点围绕标准统一、科学规范,适时修订完善国家储备林建设标准规程、树种目录,建立科学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建设、运行和监测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抓好政策服务。围绕建立健全保障有力的政策体系、灵活适用的金融体系,加大政策争取和产品创新。创新产权模式,健全完善林权抵押机制,探索国有林抵押。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总量与强度双控的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实行单报单批或备案制。深入推进风险准备金、融资平台和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政策创新。加大中央资金投入,完善贴息、保险等政策,提高补助标准。
抓好管理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市场化、金融化、项目化、多元化等特征越来越显著,对整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通过管理提升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激励、机制引导、考核约束等综合手段,进一步调动地方和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上下一盘棋、东西南北中共同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提升落地率,林业部门要积极会同银行等部门,对地方组织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给予“一对一”的指导,重点在规划编制、建设方案、可研报告、贷款评审、项目管理等环节、流程上,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