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时政热点:“生活惰性过饱和”正让一些年轻人陷入迷茫
看一些青少年教育类节目发现,每一个“问题少年”似乎都不缺乏所谓的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就像是一棵小树,从小就有专人看护并被浇灌了各种营养,可是总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
2017年时政热点:“生活惰性过饱和”正让一些年轻人陷入迷茫
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精神越来越进步,一些青年却在成长的道路上越发迷茫?我认为,这是生活惰性的过饱和造成的。
被宠与自宠过饱和,让青年的神经变得麻木不仁。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父母一向贯彻着“富养”的精神,虽未都能锦衣玉食,但在父母羽翼的包裹下也从未担心过温饱。一味迎合,轻易满足,这是被宠的典型表现,也是造成自宠的直接原因。习惯了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便事事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外,孩子往往比父母还要担心自己吃苦,衣服要对的,手机要贵的,连外卖都要速度最快的。如此下去,在宠爱的环境中陷入了自我宠爱的恶性循环,青年的精神如同患了眼翳,麻木不仁,看不清自己,更看不清现实。
垃圾信息的过饱和,让青年不知独立思考为何物。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无益、无效、无聊的信息每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充斥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工作、行走、乘车,人们无时无刻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手机,青年更是视之如身体的一部分,以至于脱离之后,不知所措到双手不知如何安放。一贯以来的“填鸭式”教育,让一些青年习惯了依赖书本,依赖网络,故而不加筛选地接受着各种垃圾信息,连阅读都变成了“浅阅读”,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在哪里?
“无脑”时间的过饱和,让青年忽略了自身的存在。记得曾经看过复旦陈果老师讲关于孤独与寂寞的话题:“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需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的确,现在的青年缺少一份孤独者的精神,上课、工作、陪伴、娱乐,哪怕仅剩下的一些边边角角的时间也都被电脑和手机无情地占据,空虚和寂寞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许多看似大脑活跃的时间,却完全没有用来思考,不论忙碌还是庸碌都没有留下一些独处的时间,白驹过隙的人生又何来理想?
被宠与自宠过饱和,垃圾信息的过饱和,“无脑”时间的过饱和,都是生活惰性过饱和的表现。精神的迷茫正侵蚀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青年的出路在哪里,社会的未来又在哪里?这恐怕正等待着你我去解决。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