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备考技巧:历史上的今天7月第三讲
(3)高潮——百日维新
①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②主要内容
类别 | 颁布新法 | 改革旧制 |
政治 方面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
经济 方面 |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
文化 教育 方面 |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
军事 方面 |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 裁汰旧军 |
(4)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3.评价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意义
①政治上: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②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③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三、辛亥革命
1.简介
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2. 爆发
时间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3.目的
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4.结束
时间1912年2月12日。
结果: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5.意义
周恩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预测演练】
【预测题 单选】(单选题)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C、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是戊戌变法发生的政治原因
D、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改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一场改良运动,试图通过对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进行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并非建立民主共和制。
因此,选择D选项。
A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A项正确;
B项: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被称为“戊戌六君子”。B项正确;
C项:戊戌变法的发生在政治上是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是因为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是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C项正确。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