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二 “微众时代”推动政府改革
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意识到了微博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一新型传播工具听民声、聚民智。
微博的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颠覆式的变化。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到门户网站,一直还停留在单向传播层面,而微博则开创了一对一双向互动的新时代。有人将其概括为从“受众时代”向“微众时代”的转变。
微博的开放性压缩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扩大了百姓的知情渠道;微博的互动性让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微博营销专家杜子健认为,微博让政府更加注重使命和责任。“当网友对你的声音发出质疑,你躲避、推诿、打太极和装哑巴都是丢脸和危险的。”
一位搜狐网友说,微博考验着地方官员能不能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活,也教会许多官员如何在网络环境里对公共危机做出积极应对,如何推动民主政治、促进问题解决、提高执政能力。
这样的前景可望给政府行政改革注入新的动力。何同彬认为,政府部门应更多地开放相关信息通道,以保证公众充分获取信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网络围观的盲从和无知色彩。
“网络监管也必须改进。”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邱宝昌认为,目前网络犯罪、网络不正当竞争、网络个人数据与隐私权保护、网络信息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都普遍存在可操作的立法缺位。
视角三 在激辩中期待理性与责任
12月初,有微博发布消息称“金庸去世”,顿时“举网震惊”,后来被证明是假消息。
“假”的问题令人迷惘。2010年以来,因微博信息失真、粗疏甚至故意造假而引发的事件一再刺激人们的神经。商业利益驱动的微博推手,更使人们真伪莫辨。
个人微博作为资讯平台本身缺乏权威性,如果利用不当很容易变成谣言的温床。
“脏”的问题也让人皱眉。11月底,上海笑星周立波在微博上向网民抛出“公粪论”。此论一出,立即激起公愤,网民群起而攻之。有人说,微博已沦为“骂场”,语言暴力借助微博已呈泛滥之势。
这一年,由微博引发的激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种种乱相让人深思:表达更自由的“自媒体”时代,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本学期,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的“微博作业”备受关注。作业是这样布置的:开通微博,学期末考核粉丝数,达到500名算及格,达到2000名算良好,达到3000名算优秀。
为完成任务,全系300多名大二学生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人以哲理取胜,也有人不惜低俗、恶搞,甚至有人发布假消息:“我预测,江苏至福建范围内未来一至两月内会发生不低于3.5级地震。”
这次作业被认为是网络时代一次前卫传播实验。人们看到,如果失守基本道德底线,微博的发展将很危险。
腾讯网友“风中的风”说,一旦出现道德失范的事件,甚至虚假信息,会经由一个微博,由转发者裂变式传播,将不实后果扩散到最大化。
但“微博作业”的布置者、南京大学教授杨溟说,因其开放性,微博具有很强的纠错和评价功能,假消息会在众人“围观”中很快被识破。从“微博作业”半年的实验来看,学生们都到达了及格线后,吸引眼球的方式已从最初的混乱回归理性与文明。
天涯社区一位网友说,各种言论都有其表达空间,这本身就说明中国社会宽容度在提高。然而,自由不能滥用,激辩只能指向净化。“无论将来怎样发展,我们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干净、更真实的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