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国考面试专题 > 时政热点 >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年中国变迁脉络
2010-03-02 16:17  未知 点击: 载入中...

    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记者招待会,“两会”中一头一尾的重点戏,盘点了这个国家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了未来一年的方向。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两会”中的“一号代表”——总理所作的报告与记者会,事实上是官方与民间互动的最好版本,公共政策的每一步嬗变都清晰可见。

    2000年末,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6万亿元,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3万亿元,十年间翻了四倍,从世界第六逼近世界第二。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是中国崛起的心路历程。

总理报告中的“长短”

报告最长达两万字

    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只用了不到2000字就结束了对1999年工作的总结,如果去掉其中的感谢与自我批评,真正回顾上一年度工作的字数不到1400字。但简洁并不代表简单,前一年事实上是并不愉快的一年,连续的洪涝灾害、尚未平息的金融危机的余波以及中美之间的冲突都使峻。

    从2000年到2010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通过公开宣读的方式向民众公布,最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约两万字,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有一万五千字,每一次报告的时间会在两个小时左右。

起草过程最长历时近半年

    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事实上程序繁多。起草报告的时间一般在90天左右,如果碰到政府届满,需要对五年的工作做总结,就会拉长到150天,2003年和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便成为十年中最长的工作报告,无独有偶的是,在回顾五年政府工作时,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位总理都感慨道:“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

     据新华社每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侧记显示,一般都会有一个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班子先进行一个多月的起草工作,期间国务院总理及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讨论、修改,之后则提请中央常委会议审议,之后则会将《报告(征求意见稿)》发给31个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央党政军群151个部门征求意见。按惯例还会在会议召开前一个月由国务院总理召开座谈会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专家学者、基层代表征求意见。

报告最多修改41处

    尽管之前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包括党内、党外、政府各部、基层单位的轮翻作战,但政府工作作报告在“两会”上仍会被代表、委员们发现缺陷,虽然有时候往往是“扣字眼”,但是字句后面的变化则引人深思。十年中,修改最多的就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41处修改涉及科技、教育、财政、投资、农业、国企改革、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等多个领域。透过修改的细节颇能看出政府工作报告的严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一段,将“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反对‘台独’、促进祖国统一的爱国行动”一句中的“爱国行动”,改为“正义行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部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中,在“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里,增加了“居民住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曾说,“如果在人民大会堂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群众不关心,不议论,不提意见,不谈想法,这个报告是失败的;如果大家都关心,甚至等汽车、火车时,都驻足听一段,这个报告才算成功。我们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除了修改,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投票,则显示了对政府工作的满意与否。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42张反对票。

新名词体现新变化

“两岸对话”贯穿始终

 

   “苛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十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名词不断涌现,每一个名词的出现都代表着新的变化。

    从2001年开始,“台湾当局”一词未再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不过有关“一个中国原则基础”和“两岸谈判”的字眼却在十年来的报告中贯穿始终。不同的是,同样从2001年起,报告都提到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争取(或推动)恢复两岸对话(或协商)、谈判;2000年,报告用的则是“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与谈判”。从“对话”一路发展,至2008年“三通”终于不再是纸上谈兵,期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华,国共两党终于再度握手。

“计划”一词退出历史舞台

    西部开发是2000年两会上的热词,持续十年未衰退,之后则是“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至2010年则变化为“区域均衡”。凡此种种,皆可看到中国经济活力的传递路线。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两会上通过,这个纲要告别最中国政府用了长达50年的“计划”一词,老资格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分析说,这不是字词之变,而是历史转折,因为这意味着“完全、彻底摆脱原有的僵硬的计划经济以及相应的社会发展窠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

    告别旧词,迎来的是新词。“费改税”、“私企入党”、“取消农业税”、“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全面小康”“保护私产入宪”“反分裂”,这些中国新词其实写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大国之路。

记者会成中国新秀场

“爬也要爬岛到台湾”

    “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2009年的两会上,当有记者问到温家宝是否想到台湾去走一走时,温家宝的回答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再度动容,有的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人们很容易想起了中国的另一位领导人邓小平对于香港的情结,他曾说到“想到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亲自走一走。”但是却在香港回归的前夕去世,这未了的心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遗憾。

    “这直接击倒了我,比政府工作报告中那几百字(关于台湾的)的电力强大许多。”一位台湾网民在自己博客里如是说。

记者会展现总理风度

    每年雷打不动的总理记者会,是“两会”的一个重大时刻。尽管政府工作报告已经阐述了中国的目标,但是每年2000名中外记者都想抢到那场发布会的一个座位。现场直播的魅力在于,可以直接观察一个国家领导者的性格,籍此看到这个国家的变化。自朱鎔基始,中国总理的记者会就成为中国领导人唯一年度性的“形势与政策说明大会”,但是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宏大叙事之后,国家领导人个人魅力的展现,正在成中国变化的参照之一。

    记者会事实上是一个“秀”场,不仅是秀给国内民众,更是秀给世界,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的统计,历年提问媒体的比例相对均匀。大陆媒体一般有3-4次提问机会,外国媒体一般是6-7次,只有2003年达到8次。港澳台在2006年以前基本是有3次机会。2007年至今每年少了1次,变成2次。媒体获得提问机会最多的是2003年,温总理上任之初,共有15家媒体获得机会。

开启中国政治新一页

   
朱镕基任总理的5次“两会”记者招待会共回答了73个问题,经济问题21个,占总比例的28%。经济问题中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有10个,占据了半壁江山。温家宝总理的7次记者会共回答了95个问题。不过,媒体更关注的是温家宝所引用的诗文,每年的记者会上这位总理引用的诗文或经典总会引起人们的感叹,而一位聪明编辑籍此推出了温家宝曾引用过的一本外国哲学书《沉思录》,居然一版再版,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这种对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显然是记者会的额外之功效。

    除了例行的记者会,从2009年开始,温家宝开始连续两年在“两会”前与网民对话,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这像是一个更大规模的记者会,受到鼓舞的中网民在数天之内会提出多达10万个问题。面对十万个为什么,温家宝以一惯的坦诚讲述自己的上网经历、春节8年未回家等个人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直面关于就业、关于教育等诸多尖锐问题,这种直接的交流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新一页。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2011年公务员考试课程表
一周资讯排行
本月资讯排行
华图网校命中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