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8日起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部酝酿数年、历经十数次易稿的规划纲要的完整文本首次面世。一如许多专家事先预估的那样,“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同时,《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这项措施,是教育改革整体布局的关键点。“教育行政化”、“学校衙门化”一向饱受诟病,但由于牵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现实利益格局,改革的呼声始终得不到响应。本次规划纲要能够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作出明确承诺,显示出中国政府推动教育“去行政化”的决心。
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已困扰中国多年。两会召开在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问计于民,再度成为广大网民热切关注的焦点话题。有网民表示,“教改”应从教育公平下手,打破潜规则,斩断利益链。除了力促教育公平,还有网民指出应去除教育行政化,厘清政府和学校关系。
网友“芝麻与西瓜”:有“潜规则”,就有利益链。只有斩断根根利益链,才能破除“潜规则”。就当前而言,不妨从教育公平问题找到突破口,消除教育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目前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没有法律约束,重点学校校长权力膨胀到极点,必须尽快修正,从法律角度对校长权力进行监督。出问题后仅撤一个校长是不够的,应实行责任追究制。
网友“未庄子”: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动摇,这是教改的基本前提。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采取了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学杂费、提高教师工资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使教育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需继续加大投入,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网友“我是风云”:小升初免试升学,推荐成了角逐的新战场。这个战场家长才是考生,考的是家长的权力、关系和财力。在我看来,最公平的方法是公开考试。无论是凭能力还是凭机遇择校,大家的机会都是相等的,都比收取“择校”更公平。
网友“仁文主意”:如果要想学生不择校,就必须打破重点校对优质师资的垄断。最公平的办法就是让这些优质师资资源流动起来。
网友“香槟伯爵”:现在家长给老师送礼的现象成风,这股风甚至已经吹到了幼儿园,而有些老师对没有给自己“进贡”的学生更是没有“好脸色”。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公平,也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更加不利。
网友“大家宝”:学校一边实行义务教育免费,一边却因“择校”而滥收费。择校实际上成了家长权力的角逐和财富的炫耀,凸显了社会的不公平。择校给我们的孩子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择校成功,孩子觉得父母有本事;不成功的,孩子抱怨父母没有社会地位,没能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网友“仁文主意”:重点校的出现虽然失去了一定的公平性,但是就重点培养优秀学生方面的作用而言,它是功不可没的。如果一个地区的老百姓都认可重点校的存在,在取缔择校费的前提下,以考分论英雄的形式接纳优秀学生入学,这未尝不可以。
网友“烂草民”:真正做到教育的公平,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再难我们也要勇敢的面对,要敢于对横在改革道路上的堡垒亮出改革之剑,只要下定决心,依靠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网友“稳坐钓鱼台柱”:治理教育,教育部门应该做最基本的服务教育的事。这些基本的事包括:依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而不是把教育投入作为行政特权,让学校“跑部钱进”),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归还给学校,依法维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公开教育信息。
网友“新制度主义”:民众特别关心诸如文理是否分科、高考怎样改革这些现实问题,但落实这些改革举措,无一例外需要厘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网友“晓凌”:把学校当作学校来办,不要办成赚钱工具,当作成培养人才的摇篮来办,不要办成延缓就业的工具。别以改革的名义折腾教育,有错要改。从心开始,教育才会有新气象。
网友“没意见的请举手”:改变“教育产业化”模式,才能体现“教育事业”的实质。让普通百姓的子孙有书可读、有学可上,才是中国教育“百年大计”的唯一正途!
网友“唐剑”:学校的领导是学校的管理者,有着明确的行政级别。从理论上说他们应当服务教师,但实际上,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手握教师的命运。同时,大学的各种学术组织也为行政所垄断,学术委员会按行政级别为大学行政官员所瓜分,大学教师的学术权利得不到充分尊重,在和这些大小领导交往时,教师常常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的状态。各种教育资源都由行政系统掌控,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办学听命于各级教育主管官员,窒息了教育应有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