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谣言影响,11月16日,沪深股市大跌,两市市场一天损失逾6000亿元。“一句话引发千亿股灾”并非个案。近年来,一些“权威人士”发出不当言论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屡屡发生。这让很多网友追问:造成这一后果,是谁的责任?
“现在很多人一谈到这类事情,总喜欢把责任推给政府,觉得那是政府监管缺位,或者大而化之说这是全社会的责任,认为是民众自己要相信权威人士,以讹传讹。如果大家都这么看,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在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何辉看来,要杜绝“一句话致灾”的情况,关键在于大家要客观地对待错误,“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行动起来,而不是都找一个大而空的‘沙包’来发泄。”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谁该为不当言论担责?
何辉:这得看事件的性质。“一句话致灾”的罪魁不仅仅是权威人士。有时,一些专家在时间或采访的压力下,会出现语言组织上的失误。这时,媒体在发稿前就要有审核环节,对言论是否属实进行核实与追问。如果媒体只简单转述,消息误传的可能性会大增。更要命的是,有些人还会在转载过程中进行改写,使得一些言论越传越离谱。
这种现象在网上更为明显。一个错误信息经过网络的拼贴和复制,流传范围可能比原先大很多倍。但网友更不可能像专业记者那样去核实信息。
所以,如果传媒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应重视一手的采访和消息的核实。现在转述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网上的,根本无法判断真假。
另外,如今一些“权威人士”故意发布不当言论,为利益集团代言。如果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他们应承担法律责任。各单位也应提醒员工对公开表达负责,对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人进行调查和追责。
中国青年报:很多人认为不当言论频出,是社会舆论生态出现了问题。您觉得呢?
何辉:简单地说,中国现在舆论环境的整体现状,是意见多元化、情绪激烈化,意见表达呈现冲突化。
随着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每个人的话语权大大增加。现在在微博等平台上,你的只言片语、残言断句都可以发表出去。意见表达的文化门槛越来越低。这就尤其需要大家冷静判断,不能意气用事、逞口舌之快,甚至对一些问题煽风点火、刻意渲染。
拿前不久的“孔庆东爆粗口”事件来说,关键问题在于,他在表达激烈情绪时,我们的媒体在关注什么?如果媒体把报道重点放在“他骂人”,而不是“他为什么骂人”上,就是把公众注意力带向了问题的表面。现在对于很多事件,我们没对实质问题进行严肃探讨,而只停留在“热闹”的层面。一味追求吸引眼球,就会把公众导向猎奇和激烈情绪表达上,这些都偏离了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