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对此,我们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于广阔的农村来说,虽然每年都有一大批懂技术、有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下基层,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还应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要努力建设一个“县市有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里有文化室”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另外,农业部决定从2005年起用10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农村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即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活动的人才。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有些农村地区资源特别丰富,农民的致富愿望也很强烈,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不便利,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解决农村公路建设等问题。这不但对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有好处,而且还能改善干群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这与“送物资扶贫”相比,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影响也更加深远,更能彻底杜绝困扰政府多年的“扶就不贫,不扶就贫”的痼疾。
- 华图网校推荐订阅
- 关注华图网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