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报告指34.5%公务员有抑郁倾向 政法系统比例尤其(4)

报告指34.5%公务员有抑郁倾向 政法系统比例尤其(4)

A+ A- 2010-10-23 09:33  |  凤凰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官场:难堪之重

  有人用“五死”的说法调侃长期生活在“高压”状态下的官员群体:没有好胆子得吓死,没有好身板得累死,没有好酒量得喝死,没有好性格得急死,没有好胸怀得气死。

  《人民论坛》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上海市闵行区总工的调查也得到了相近的结果。

  在《人民论坛》的调查中,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

  有人用“五死”的说法调侃长期生活在“高压”状态下官员群体:没有好胆子得吓死,没有好身板得累死,没有好酒量得喝死,没有好性格得急死,没有好胸怀得气死。

  中央党校政法的教授林喆指出,有别于一般社会群体自杀的两大原因——疾病和贫困,真正大到能够逼死官员的压力主要是贪腐和仕途无望。这两点对官员的打击最大。

  对于官场频发的种种精神问题,主管当局早已注意到,并采取过相应措施。2005年6月,中组部曾发文《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

  地方当局也有所行动。浙江省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中,增加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

  在童兆洪自缢之前,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志文曾撰文指出对于领导干部应“增压、减压、测压,一个都不能少”,提出了应对官员的心理问题的措施;戴勇所在江苏盐城市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章大李也多次表态,要为领导干部缓解压力。

  但对公务员群体进行心理监测和干预依然知易行难,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社会上对于精神障碍缺乏了解,存在“污名化”现象,当事人也存在“病耻感”,往往对自己病情秘而不宣,甚至有可能耽搁治疗。

  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网的创办者徐培基,不把够公务员的精神障碍作为一种疾病,而是作为职场发展的“误区”来处理。这些“误区”较之通常医学上“精神障碍”的范围更广,包括诸如“权势心态”、“做秀”等等。

  徐培基还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培训,让公务员掌握一定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他最近的工作之一是对秦皇岛市直机关的200名公务员做了心理健康测评。“看了随机抽出的两份报告,我很紧张。其中一位公务员的心理状况十分糟糕,看不到一点希望,甚至想到死,”他说,“我的处理方式也就是与当事人谈谈,与他的领导谈,做些提醒,提出建议。”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赵国秋则指出,要把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纳入到议事日程上来。现在,组织部和人保部等管理公务员的行政职能部门,还没有把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当一回事儿,没有一个运作机制。

  首先,应该根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做好规划;其次,是尽快拿出一份全国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报告;再次,要对即将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心理不健康就不应该进来做公务员,”赵国秋说,“对于已经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要培养心理素质。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要有正规有效的心理救助服务,要建立公务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在上述《人民论坛》的调查中,对于“如何从体制上给领导干部解压”的不定项选择里,56.94%的受调查者认为“还权于民”可以为官员进行制度性减压;47.64%的受调查者认为需要“破除官本位体制”;40.06%的受调查者认为应“破除‘不跑不动’、逆向淘汰等官场潜规则”;30.93%的受调查者认为应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绩效考核体制、机制”。

  1234  共4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