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新社会阶层兴起的转型信号
围绕他们的是是非非表明,新社会阶层不仅是转型的必然产物和信号,同时也挑战着我们“大政府小 社会”的传统管理模式,生动地提示我们,还有多少发展后遗症亟待解决。与此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若不能一并迈入现代化进程,长此以往,产生的落差之巨大,很可能造成社会的断裂和失衡,不公平待遇、收入差距拉大、草根与精英互相敌视等问题,会一一摆在我们的面前。
最近,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出现,他们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正成长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我们社会的结构。
其实在此之前,有关新社会阶层的新闻已经络绎不绝,不断引起争议,从“过劳死”、“白领民工化”到“中间阶层报告”、“二次现代化”、“社会流动渠道”等等,不一而足。
从世界已有的经验中我们知道,中间阶层壮大的社会结构,对和谐稳定是何其重要。新社会阶层兴 起,本应值得高兴。为什么在我们这儿,引起的却是一波波争论呢?《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表明,58.5%的人认为新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非 常大”或者“比较大”,但同时也有近半数的人觉得这个群体缺少归属感,对他们“心存顾虑”。腐败案件的背后,闪烁着他们的身影;企业家“原罪论”,指的就 是他们;甚至收入差距拉大的矛头,还是对准了这个群体。从各方舆论中可以发现,中国大众对这股中坚力量并不买账。有学者表示,他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未来影响“难以预测”。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究竟发出了一种怎样的信号?是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伴而来的矛盾激化的前兆,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表征?
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总人数约1.5亿,掌握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了全国近1/3的 税收,使用着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如果按照十六大的报告,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话, 不难看出,新社会阶层正是这些源泉的主要活跃因子,在多元竞争中推动了我国GDP的高速增长。也正因为此,一旦他们的行为稍微滑出合理边界,其影响,就不 只是几个“民工化”“过劳死”现象那么简单。
发达国家走过的阶层分化,更多受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影响,其发展过程是逐步的。而我国阶层结 构的变化,却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政治体制变革、产业结构调整、新科技刺激以及全球化诸要素综合作用下,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超出一般。因而各阶层之间界限比较模糊,社会角色频繁更换。这使得我们的新社会阶层,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缺乏认同感。私营企业主,希望经济权利得到更多法律和政策保护,继而有强 烈的政治诉求;体制外白领,为维持宽裕的收入,更多关注社会稳定和福利保障;一些自由职业者,更期望实现公平的上升性移动。再加上经理和雇员之间有劳资关系上的矛盾,白领和自由职业者之间有价值观上的冲突。换言之,这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彼此之间的利益指向,有很大差异,远没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凝 聚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尚众口难调,遑论使他们成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