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招考资讯 >“国际话题”在面试中的考察形式——以中国游客在瑞事件为例

“国际话题”在面试中的考察形式——以中国游客在瑞事件为例

2019-03-26 13:43  |  华图在线  |  责编:何妍 点击收藏

  “国际话题”在面试中的考察形式——以中国游客在瑞事件为例

  【事件回顾】

  2018年9月2日,曾先生及其父母赴瑞典旅游。凌晨,曾先生一家三人抵达斯德哥尔摩市区的一家旅店准备住宿。但预订的房间需白天才能入住,考虑到父母身体不好、瑞典夜里较寒冷,曾先生请求旅店让他们付费在大厅椅子上休息一段时间。然而,旅店不但粗暴地让他们“立刻滚出去”,还叫来警察,强行将曾先生父亲从座位上拉倒,拖出酒店,扔在地上。最后警车把他们带到了斯德哥尔摩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一座坟场,扬长而去。

  在公务员面试备考中,很多考生都十分注重对国内时政的学习,但是对于“国际话题”却鲜有触及,认为公务员只要念好自家经就够了,不太会有涉外的事务。我们暂且不论国考中外交部、出入境、海关等部门的涉外属性,即便参加的是省考或地方事业单位考试,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了解天下事也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国际话题”在结构化面试中的考察形式多种多样,今天我们就以最近备受关注的“中国游客在瑞事件”为例,看看它有可能以哪些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试当中。

  形式一:认知能力之现象认知

  在公务员面试对时政热点的考察中,现象认知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考察形式,它通常要求考生不仅对新闻本身有一定的了解,还能对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作出一定的分析判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例1 中国游客在瑞典遭遇粗暴执法的新闻引发舆论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是中国游客行为失当在先,也有人认为瑞典警方侵犯人权。请问你怎么看?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这种出题形式常见于尚未定论或有分歧的社会现象,比如“中国游客在瑞事件”,网络上也如同题干一样分化了两大阵营。这种题目通常两方的观点都各有合理之处,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较稳妥的回答方式是全面客观地予以评论,而不要轻易站队。中国外交部对此事的官方态度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瑞方都不能以这种方式粗暴执法。所以对于瑞典忽视人权的行为,我们是可以批判的,这符合“政治正确”。但同时,近几年随着中国游客出国频率的增多,各种“文化碰撞”也见诸报端,我们必须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只有自己先做出改变,才能迈出与世界接轨的第一步。

  形式二:人际能力之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近几年无论是在国考还是省考中,都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模拟的情景也大多来自生活和新闻事件。历年的真题中就曾出现过群众与执法人员起冲突、顾客与老板发生摩擦的情景。所以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未来会有类似以下的题目出现。

  例2 中国导游带着一行外国人来到某酒店办理入住,但因证件不全,无法入住。导游在大厅大吵大闹,说酒店歧视外国人,还扬言要在网上进行曝光。你是酒店大堂经理,请问你会怎么办?请现场模拟。

  这道题的情景与“瑞典事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只不过现在我们变成了酒店方,请问我们该怎么办?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为同胞在外受到的不公待遇打抱不平时,我们也应该以己度人,设想未来要如何对待身边的外国友人。在这个情境下,我们一定是要安抚导游的情绪,并在酒店大厅或允许的范围内,帮助外国人先行安顿。然后设法协助他们补办相关证件,或者寻找丢失的证件。总之,要在这道题的作答当中体现出我们的大国风范和服务意识,注重国际影响。“瑞典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也有可能上升为国际矛盾,所以在处理有外国人的面试题目时,要格外注意舆论影响。这道题目中的“歧视”“曝光”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需要考生们通过智慧来巧妙化解。

  好了,读完今天的文章,希望你今后也能多多涉猎一些“国际新闻”,它未必是公务员面试的盲点,多多积累才会让你在考场上对答如流。

11
{literal} {/lit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