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招考资讯 >2019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同仁堂“蜂蜜门”

2019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同仁堂“蜂蜜门”

2019-03-26 17:01  |  华图在线  |  责编:何妍 点击收藏

  同仁堂“蜂蜜门”

  一、热点概况

  2018年12月上旬,北京同仁堂蜂蜜生产商被报出违规使用“过期蜂蜜”“更改生产日期标签”。12日,记者在一间封闭车间里发现多名工人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者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回收过期蜂蜜是退给蜂农用来养蜜蜂的。然而记者发现,这些回收蜂蜜的大桶上都贴上了“倒蜜”。在回收完毕后,这些大桶都被送入了生产厂家的原料库。

  执法人员表示,企业应在召回的产品上,悬挂不合格品标识,然而他们在检查过程中,仅发现有一张标有不良品的标识。今年9月他们也有过类似操作,而今年10月企业还更改过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产品“寿命”。

  16日上午,北京同仁堂发布声明称,相关产品已全部封存,未流向市场。声明中北京同仁堂表示,在调查期间已暂停盐城金蜂受托加工生产活动,对所涉物料全部进行封存,并将全力配合上级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调查,若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同时向所有消费者郑重致歉,如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会及时向公众通报。日前,北京市大兴区食药监管部门已前往北京委托方、即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开展调查,如发现北京企业从事或参与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二、主流观点

  @光明网:“越是老字号,越是应该珍惜羽毛,因为老字号的品牌价值来之不易:它不仅积淀着浓厚的历史人文价值,更是世代精湛技艺操持和精心维护的结果。而且,不少老字号也享受到不少政策的眷顾。多重因素加持,老字号不能虚掷了多年积累的好名声。

  @新京报:“同仁堂是幸运的,有一个老品牌可以‘消费’,今人无需努力,就能用旧人传下的三个字来招财进宝。但‘爱之深责之切’,顾客对老字号的信仰更不容玷污。此番的蜂蜜风波,若换作是发生在一家普通食药企业,或许不会成为全国新闻,而现在让人有了‘老字号你怎么也不争气’的愤懑。老字号的管理层千万不能有‘大家都犯错,我为啥不能犯一样的错’的念头,而应当更为兢兢业业、加倍审慎地做事,既不辜负了前人的心血,也能凭借‘名副其实’的形象,占据市场有利位置。”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委托企业要对其委托生产的食品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制度,珍惜品牌荣誉,对消费者负责。”

  @大兴区食药监管局:“经初步调查,由于同仁堂蜂业现场监管不到位,存在对清理出的蜂蜜未明确标识的问题,目前未发现这些蜂蜜进入生产用原料库的情形,对此本公司及同仁堂蜂业将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

  三、深度分析

  关注点一:同仁堂能够持久不衰的原因:注重品质。

  同仁堂在康熙年间就定下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堂训”。同仁堂门口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秉持两个“必不敢”理念严格选方、制药,才使得同仁堂在300多年的风云变幻间,屹立不倒。

  关注点二:同仁堂与不良企业的差别:内部监督比较严格。

  商界竞争残酷,企业为了生存,通过运营扩大影响,通过引入技术降低成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绝对不能突破诚信经营的底线。三鹿奶粉就是前车之鉴。同仁堂作为老品牌,更应该时刻警醒,加强监督,守护好诚信经营的品牌及老百姓的口碑。

  四、面试模拟

  有媒体报道,同仁堂对过期或临近过期的蜂蜜进行回收。同仁堂发布声明,强调已全部封存相关产品。食药监管部门也介入开展调查。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诚信经营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近期老字号同仁堂发生的“蜂蜜门”事件在令广大消费者痛心之余,也对自己的口碑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同仁堂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高度警醒,及时拿出有力措施,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对过期蜂蜜进行回收也许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短期的利益,但其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第一,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首先,消费者花钱购买同仁堂的商品就应该得到等价商品,而不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过期商品搪塞。其次,土蜂蜜本身的保质、保鲜能力非常强,但市场上的蜂蜜大都含有添加剂,过期的添加剂对人体是有伤害的。第二,损坏了品牌形象,降低了企业口碑。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同仁堂产品的价格要略高一些,但是群众却依然愿意为其买单,原因归根到底就在于群众信任。然而“蜂蜜门”事件却让群众对同仁堂的选材、生产、监管、销售等环节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第三,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同仁堂确实更改了生产日期并对过期蜂蜜进行二次销售,就必须承担该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出的相应处罚。

  我认为,“蜂蜜门”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流程和细节不够严谨。同仁堂在过期蜂蜜的包装上没有明确标注。虽然在与生产企业签订的合同里强调了“此类蜂蜜只能用于养蜂”,但是对于生产车间的现场监管并不到位。二是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对于食品的生产、运营、回收等环节没有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管理滞后。监管不力给不规范经营留下了缺口。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希望同仁堂能够不忘初心,拿出诚意,尽快处理好此事。当然,此次同仁堂“蜂蜜门”事件并不是个案。近几年,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社会上也反复发生。我认为,要想真正维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把好食品安全这一关,需要多主体合力形成联动机制。企业树牢诚信经营的理念,政府拿出严管严惩的决心,群众加强监督维权的意识,共同筑好食品安全的围墙。

11
{literal} {/lit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