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丨“一带一路”故事怎么讲?
一、热点概述
10月30日,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论坛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主题,共同探讨“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问题。其中“讲好中国故事”是重要议题。今天,我们也来议一议“‘一带一路’故事怎么讲”?
二、主要观点
著名学者、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尊重,也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与提升。中华文化始终是兼收并蓄、从善如流。“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中国的发展成功,源于善于学习;中国越是发展成功,越要善于学习,这个步伐我们永远不会停下。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文化的大众性要求我们在反映民众“呼唤”中沟通民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涵,而文化正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路:我们将充分利用建设自贸区(港)的契机和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努力构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和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一带一路”形态上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国际公共产品,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实体机制……“一带一路”是以具体项目为载体的,其进展体现在物质层面或者说器物层面、有形层面……更多的是一种国际合作平台和渠道,而且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原则、理念、精神。
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全世界做出的又一项巨大贡献,通过对沿线国家的引资,让数以百万的人口脱离了贫困。这项倡议希望将东方和西方的优质资源相互结合,提倡中国一贯秉持的和谐、希望、和平等理念,与大部分的西方社会所流行的过度自我主义、狭隘好斗、不容异议的倾向不同,“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富有智慧的、精心的、理智的选择。
三、深入分析
在“一带一路”中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意味着中国的文化自觉。
第一,这种自觉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中。比如,文化部原部长蔡武在《求是》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叫《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他说“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第二,这种自觉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文件中。在2016年8月17日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八项要求,其中一项就是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
第三,这种自觉还体现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中。如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召开国际文化周研讨会,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搭建合作等。
要树立“四个自信”,形成强有力的文化自信,就必须从文化自觉做起,挖掘、传承、交流、传播、学习文化,由内而外推动民族自信。
四、参考文章
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是虚与实的结合,有形与无形的结合,颇有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味,又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不是一个机制,也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个包孕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涉及价值、精神的共通体。这其中,传递中国故事,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
讲好中国故事,要认识中国的问题,熟知中国的社会历史,了解当代中国经历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著名学者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就是对本民族文化面对现代化诉求时能动性的理性认知。唯有首先实现理性上的文化自觉,文化繁荣才能实现。从自觉、自信,到自强,再实现繁荣,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漫长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文化主体性的发挥。对于文化主体的理解,应基于以下两点:第一,每位中国人应自觉学习本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豪感;第二,在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研究、借鉴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唯有主体性发挥成为一种无意识,中国故事的传播才能细水流长。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好的故事、讲好故事的人,更需要拓展跨文化传播的电影、图书等文化客体。如以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为主题的纪录片《敦煌》,改变了“博物馆式”的传统讲述方法,通过故事引出历史,丰富的故事情节赋予了该片更大的吸引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未经加工的信息素材所能带给人们的新奇感和冲击力越来越有限,人们更青睐经过精心编辑的高附加值的信息。因此,有文化内涵与张力的故事才会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文艺作品要呈现出精神境界之美,就需要文化内核的支持。能够碰触人心的作品才能成风化人。
欲人相信,必先自信。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如果说用中国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那么坚持文化自信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我们才能真正用现代语言、多样化表达讲好中国的故事,传达中国的思想,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在“一带一路”上发挥跨文化传播在国际交往中的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