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招考资讯 >2019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

2019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

2019-05-31 17:45  |  华图在线  |  责编:许岩 点击收藏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解与表达并重。这一模块与行测其他模块以及申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公务员考试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只要把言语理解与表达学好了、学扎实了,其它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考生在备考中,需要集中精力复习多个模块的内容,时间紧、任务重,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为青海考生对近三年青海省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的考情进行梳理,并为考生的备考提出建议。

  一、考情梳理

  (一)题量特点

  对近三年青海公务员行测真题进行分析后,发现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近三年总题量略有调整:2017年和2016年题量为40道,2018年题量稍有减少,为35道。其中,近三年片段阅读的题量稳定在20道;2018年逻辑填空考查题量略有减少(2017年和2016年为20道,2018年为15道)。

  (二)位置特点

  近三年青海公务员行测考试均将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列为第二个模块,如果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开头顺”,对考生整个行测的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题型特点

  青海公务员考试题型比较稳定,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包括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三大题型,其中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占有较大比例,对于这一点,考生应尤为重视,在复习备考中重点加强对相应题型的训练。

2016—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各题型题量分布表

 
 
逻辑
填空
主旨
概括
意图
判断
细节
理解
标题
选择
态度
理解
词句理解 语句
填空
下文
推断
语句
排序
2018 15 2 7 5 1     4   2
2017 20 4 3 3 2   1 5 1 1
2016 20 3 7 5 2 1   1   1

  1. 逻辑填空题目,稳中求胜

  逻辑填空题在青海省考中一直是考查重点,考查考生在社会实践和交往过程中对常见词汇的精准运用,占到言语理解与表达总题数的二分之一,对于踏实备考、系统复习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纵观近三年真题,不难发现备选项设置的大部分高频成语与实词均是老师在课上和华图在线模考中经常讲到,需要考生精心准备,仔细积累,善于总结。

  2. 阅读理解部分,中心主旨题占绝大比例,细节理解题需引起重视

  中心主旨类题目主要包括主旨概括、意图判断、标题选择这三大种题型。通过近三年考试情况来看,中心主旨类题目依旧是阅读理解部分考查的重点,其中意图判断题考查最多,其次是主旨概括和标题选择。中心主旨类题目整体难度不高,而且这一部分也是知识点最明晰,最容易提分的部分,对于考生来说,中心主旨题依旧是复习的重点。

  细节理解题题量稳定在四道左右,此类题目没有太多的语法规则,侧重考查考生对文字的快速理解能力,需要将选项一一代入文段对比验证,相对耗时,但是比较容易拿分。对于此类题目,考生需要充分了解题目设置的陷阱所在,有备无患自然万无一失。

  3. 语句表达也依旧是考查重点

  延续近几年的命题趋势,下文推断、语句填空、语句排序均有涉及。而这类题目对于考生来说一般属于难题,表层考查了考生的语感,深层次则考查了考生对于文体风格特征的掌握,是考生文字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特别是语句排序题,难度大、耗时长、得分率不高。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注重取舍,切忌在一道题目上浪费过多时间。

  二、备考策略

  (一)题型+思路+技巧

  要以理论学习为先,言语理解也不例外。全面梳理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总结每一种题的解题思路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技巧,做到快而准,方能在考场上成竹在胸,从容应对。

  (二)千锤百“练”+查漏“补”缺

  做题就是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实践的过程。多刷题可以巩固和强化已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增强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性。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考生仅仅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过度在乎所做题的数量、正确率,不对知识进行反思,缺少对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总结和归纳,没有构建起自己的解题模式。“刷题”真正的目的是“查”漏和“补”缺,知识掌握越准确、越精细、越深刻,公考取胜的把握才会越大。

  (三)聚沙成塔

  实词和成语的积累在逻辑填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近几年的考试趋势中可以看出,在命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频率很高的实词和成语,有时作为正确选项出现,有时作为迷惑选项出现。这就意味着考生很可能会在未来的命题中与之再次“相遇”。

  为此,总结并积累高频成语和实词是极为必要的。积累过程中,不只是简单背诵实词、成语的意思,还要在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知道其适用的语境、对象、词义的范围、感情色彩、近义词及反义词等,切实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举成“公”。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11
{literal} {/lit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