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丨让直播充盈正能量
热点概况
目前,网络直播行业蓬勃发展。中国网络直播用户目前规模已达5.6亿,占网民整体的62%。然而,在行业竞争和利益驱动下,一些直播平台乱象丛生。防疫期间,全国大多数网民上网时长明显增多,有的直播平台利用这一时机,为追流量、抓眼球,任由主播穿着暴露、言语粗俗、行为恶劣,通过“送福利”、低俗表演等方式吸引用户进行高额打赏,甚至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打赏,所涉及的举报案例居高不下;有的直播平台主播向网民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严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网络购物市场秩序……网络直播平台的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破坏网络生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恶劣影响,必须坚决予以治理。
各方观点
人民日报:网络直播也是一种价值传播,营造风清气正、健康晴朗的行业生态,正是网络直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人民网:国家需完善这块“中间地带”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一些“灰产”操作实行立法,依法打击直播乱象,让直播行业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绿色的发展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网信中国: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网络营销公司、直播平台为追求流量变现进行恶俗炒作,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挑战了社会主流价值,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及时清除负面影响,不给丑闻劣迹提供传播平台,不给恶意营销提供获利渠道。
深度分析
(一)直播空间负面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播追名逐利的自我欲望
网络直播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主播在直播中是被消费的符号和对象。但同时主播作为“个人经营者”,也需要盈利,打赏的礼物和网友购买的商品可以给直播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之下,主播满足自我欲望变得更加强烈。当一个个“成功”的例子蔓延于直播圈时,直播者竞相模仿“一夜爆红”的流量主播。通过“特殊”的方式来炒作自己增加关注度,满足自我内心膨胀的欲望,导致了一系列伦理问题滋生。
2.直播内容低俗猎奇
在直播平台上,有些主播为了增加人气,推销商品,直播各种低俗内容来吸引受众眼球,引发观众围观打赏、购买,造成文化的畸形传播。网络直播平台能够给受众带来娱乐和物美价廉的商品本无可非议,但恶俗的欲望发泄式的娱乐威胁着受众的身心健康,色情、血腥、暴力等直播内容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束缚。
3.网民语言狂欢
网络直播中的受众通过“弹幕”与主播及其他受众进行沟通互动,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受众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狂欢,言语中夹杂着暴力、色情的字眼,缺乏理性和伦理道德的言论在不同程度上也损害着他人的权益。
4.直播平台造假
在网络直播间存在着大量虚假观众,直播平台在数据上出现造假现象。为了在竞争中赢得市场、追求利益,直播平台引入“机器人”观众,有时还会纵容主播主动的“刷粉”行为,造成直播“热门”的假象。更有甚者采用消费女性、违规恶俗等行为来赚取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这严重威胁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如何让直播空间充满正能量:
1.构建网络直播伦理原则
用户在观看直播过程中不利用弹幕发布伤害他人的言论,不向主播提出非分要求。主播不能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关注传播不利于用户身心健康的内容,可以根据直播的内容要求用户进行打赏,但不能怂恿过度打赏。此外,构建注重自律规范原则。参与者的自律意识、慎独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他律也是不可或缺的,完善网络直播参与者的准入机制,对于发布违反直播平台信息的人员进行法律的制裁。
2.培养网络直播参与者的责任意识
对于主播来说,避开暴力色情等道德失范的内容,做有深度的直播,就要坚守道德底线,要有社会责任感。网络直播环境的健康发展也与每一位受众息息相关,每一位用户都是信息接收的“受者”,在网络直播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时转变为“传者”角色,在面对信息的洪流时用户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意识,对于虚假暴力直播内容坚决抵制,勇于举报。
3.完善网络直播平台的管理
网络直播平台作为最直接的“把关人”,应结合相应的技术来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诞生为实行监控提供了技术的支撑。同时也要完善网民举报机制,网民能够对观看直播过程中出现的色情、侵权、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等违规直播内容直接进行举报。
(来源:《新闻爱好者》高萱萱有删减)
参考文章
流量平台当建价值高地—让直播空间充盈正能量
直播助农,让田间地头农产品畅销全国;在线学习,让知识跨越千山万水;分享日常,让生活技能方便你我……近年来,网络直播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个“风口”。应该看到,网络直播作为发展中的新事物,犹如一个赛车道,直播平台像赛车手,抓住用户注意力就更容易加速冲刺,“直播竞赛”就此展开。当然,这条赛道的门槛和标准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需要正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动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只有全面审视,才能对症下药。看规模,据《2020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聚合内容创作者的多频道网络(MCN)机构数量已超2万家;据第四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看特点,直播平台内容同质、功能相似、特色模糊等现象明显。可以说,不少直播平台往往低水平入门、低质量竞争。平台数量多、用户规模大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网络直播的发展活力,但人们更期待去粗取精的发展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播平台需要来一场聚焦责任感、价值观的“质量革命”。互联网行业有个“三角形框架”,即服务用户的“产品”、留住用户的“运营”及转化盈利的“流量”。从这个模型出发,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成功与否往往系于流量。可以说,流量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业转化价值。但从实践来看,如果直播平台唯流量是从,只顾流量热度、内容热度,不顾质量、不负责任,就会滋生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行,冲击法律与道德底线。
直播平台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洼地,而应成为责任之地、价值高地。近年来,针对网络直播出现的问题,从平台备案许可到主播实名制认证,从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到履行内容日志信息留存要求,从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到黑名单管理制度,一系列监管与规范、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在不断完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强化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直播平台是公共平台,不能重流量轻责任、重收益轻担当,这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唯有平衡好平台利益与公共责任,扎紧制度篱笆,平台当好“把关人”、相关部门当好“守门员”,这一朝气蓬勃的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内在精神,越是开放、共享,越应该把价值导向摆在首位,每个直播平台都应该成为价值出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流量平台科普抗疫知识,传递战疫温暖时刻,为不少行业打开了线上销售之门,在疫情防控中起到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把握好手里的麦克风”,让主流价值充盈直播间,才能让直播平台沃土广袤、蓬勃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