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考人生 > 社会新闻 >
中央国家机关自1994年才首次招考公务员
2011-11-16 12:56  国家公务员网 点击: 载入中...

  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消息一出,很多老百姓不敢相信,没有关系,没有推荐,光凭考试就能“端上铁饭碗,吃上皇粮?”不光是老百姓,一些国家机关也对这种制度存在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卷子”代替了“条子”,“考官”代替了“跑官”,公务员考试制度至今已走过了十几年,“凡进必考”的制度写入了《公务员法》。

  程连昌,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领导小组组长,亲身经历了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和实施的全过程。

  2008年8月14日,作为中国公务员考试的倡导者和缔造者,他感叹,“凡进必考”封住了后门,“这种制度确立不容易,还要坚持和巩固”。

  “卷子”代替“条子”,公务员招录关后门

  过去的公务员招录模式是推荐、递条子、介绍、转入等形式。就是谁要想进,谁就找人,谁就推荐。这个招录方式缺少公开性、公正性,特别是科学性。经常造成国家政府部门想要的人找不到,不想要的人硬往里塞的情况,根本谈不上职位和人才的吻合,谈不上任人唯贤,更不用说高效了。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部分。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要健全包括招考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并提出: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授予。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就是公务员的录用制度,这是入口,一定要把住。邓小平的讲话,为建立和推行考试录用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凡进必考有利废除暗箱操作”

  这种考试包括一套完整的程序,首先政府发布招考公告,有什么职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向社会公开,而不是像老模式那样只有几个人知道。接下来的考试,是“凡进必考”,想当公务员就要考试,没有特殊和特例,这有利于遏制一些机关存在的一切不良风气,废除了递条子、找关系等暗箱操作。考完之后还有审核,择优录用,结果也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这样就能较好的把住入口,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就像老百姓说的“玻璃房子里的竞争”。

  当初决定实施这种公务员招录制度时,很多人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对于考试录用这种形式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人抱着看一看的态度。是不是奏效,关键看两点公正和唯贤,这是人事上最重要的两点,就怕搞关系等操作。

  为此,1989年,人事部在6个国家部门和两个地区(深圳和哈尔滨)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试点,先在小范围内试试看,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试考官像奥运体操裁判”

  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1994年6月,人事部下发了《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这标志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所以,1994年8月,人事部组织了国务院办公厅、建设部、人事部等30余个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招考,以此来带动全国。

  当年7月30日,人事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首届招考。此后3天有近14000人咨询,新闻界称之为万人赶考公务员。当时的人们感受最大的就是人们的确有很强烈的改革渴望,也认可这种公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据当初亲自参加考试的人员回忆,考场内课桌被拉开距离,考生们都很严肃。有人也参加了几场面试,每场都有七八位考官,包括招考单位主管司长、所需岗位的负责人、还有各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这样既有了解岗位的人员,又有擅长考查多种能力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考核人才,有点儿像这几天奥运会上的体操裁判。突出的人才,几个问题就能体现出来,有争议的人员,这些考官还要研讨,最终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出来后,我得到最大的反馈就是,这种考试办法好,招考单位都说满意。人事部也参与了招考,都说这个办法就是好。考试录取的前几届,平均招考和录用比例为三十六七比一,后期达到46:1。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录用人员的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到98%。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2012年公务员考试课程表
华图网校命中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