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务员时政热点:华图网校一周精选(6月19日-6月25日)
News5:2017年时政热点 起底各种变了味的“大师”
“这些年,‘奇葩’大师可真不少。”在山东从事书画收藏的王先生说,“什么‘联合国百名最伟大艺术家’‘世界艺术大师’‘中国国画大师’……虽然这些所谓的大师根本没有什么艺术造诣,内行人一眼就能识破,但对不知情者来说,这些名头还真能唬住人。”
从气功大师、风水大师到艺术大师、养生大师,众多“大师”披着浮华的外衣,从事坑蒙拐骗的勾当。多年来,各类伪大师粉墨登场,声名狼藉后又销声匿迹。随着“大师”现形记频繁上演,以及政府对大师评选“基地”——“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的整治,伪大师之风已有渐衰迹象,但不时曝光的“大师”案例说明,伪大师滋生的土壤仍存。
识破“大师”真面目需要慧眼、斩断“大师”利益链需要强力。让大师称谓重归纯洁和荣耀,并不容易。
“违法”大师名号难摘
近日,围绕“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争议,再次暴露出所谓“大师评选”背后的猫腻。
去年7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活动,评选出91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5个月后,民政部将此次评审活动定性为“违法行为”,并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
而作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国资委信息公开办公室日前在回复信息公开申请时表示,今后不再组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比。
既然违法,评出的“大师”算不算数?民政部表示,社会组织未经批准,擅自在保留项目目录以外开展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的,其颁发的奖项、荣誉一律无效。有媒体致电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得到回复称,民政部并未明确如何处理评选出来的“大师”称号。记者搜索发现,不少获评者依旧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头衔出席公开活动。
所谓的“保留项目目录”,是指2015年公布的《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目录》。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在项目目录范围之内,各社会组织应当严格按照既定内容、范围、周期开展活动,不得擅自改变项目名称和周期,不得擅自扩大项目范围或擅自增设子项目;如果不属于保留项目的,应当按照规定报经批准后才能开展。
记者查询发现,项目目录中属于国家级大师评选的仅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两项,而近两年获批设立的临时性评选,则仅有第三届“国医大师”一项。
专家表示,如果评选前的程序不合法,后面的结果就没有法律依据,评出来的称号应自动无效。相关协会应该收回,或者声明前面发出的称号无效,以降低不良影响。
评选乱象滋生腐败
事实上,近年来工艺美术行业的大师评选多次引来外界质疑。大师评选乱象已成为大师泛滥的直接原因。
比如,2016年年底,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选出280名“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该评选与拥有近40年历史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仅有几字之差,可前者一届评选诞生的大师比后者4届评出的都要多。有业内人士质疑称,很多“国家级”大师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
当代御窑陶瓷体系传承代表人向元华说,封大师本身是一种文化遗传,就如同古代民间将医术高明的医者称为大夫,是为了给作出突出贡献的从业者较高的名誉与地位。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师”称号逐渐丧失了其严肃性。
全国政协委员、乐天陶社社长郑祎曾调查发现,中国陶瓷艺术领域“大师”泛滥,评定“大师”的各级机构和名目达数十个,“大师”评选已沦为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
为谋取“大师”称号,不少官员从事“雅贿”性质的权钱交易。近年来,陶瓷“大师”称号的贿选逐步公开化,出价从数十万元到上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不等。其中,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许爱民严重违纪问题中,就包括“弄虚作假,骗取‘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荣誉”。同样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原党委书记冯林华,则有着“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的头衔,这一评选仅进行了一届,就因举报而被民政部叫停。
“大师”称号究竟有何神力,以至无数人趋之若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师称号是外界判断作品价值的最直观标准。获得“大师”称号后,其作品价格往往随之水涨船高,这给了很多人寻租的空间。
“大师”评选之所以出现“铜臭味”,郑祎认为,除了“准大师”为了逐利而自抬身价外,还有部分假冒行业协会借此敛财的因素。
截至目前,民政部已曝光13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其中不少都是“大师”泛滥的温床,如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协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协会等这些看上去名头很响的山寨机构,实际上已成为明码标价印制“大师”称号的“印刷厂”。
社会心理助长盲从
事实上,除了形形色色的“工美大师”“陶瓷大师”之外,近年来,所谓的“健康大师”“气功大师”“养生大师”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他们瞄准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以“科学”的名义从事“伪科学”的传播。而与工美大师需要通过评选产生不同的是,这些健康领域的“大师”称号往往都是自诩的,再加上自我炒作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便坐实了“大师”的身份。
日前,所谓“拍打拉筋自愈法大师”萧宏慈,因涉嫌过失杀人在英国被捕。他自称根据《黄帝内经》发明拍打拉筋疗法,能医百病。从2009年开始,中国多地出现相关的培训班、体验营等,各类产品也在网上热销。但近两年间,萧宏慈所谓的神效疗法,已造成一老一小两名外国患者死亡。走下神坛的萧宏慈,甚至被人称为“张悟本第二”。
伪大师大行其道,社会科学素养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0%,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专家认为,应持续加大对健身、养生的正确宣传,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铲除伪科学滋生的土壤,让各色伪大师没有生存之地。
一方面是“大师”的泛滥,另一方面是对“大师”的盲目追捧。迷信大师的社会心理,也造就了大师“变味”的现状。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乐国安认为,迷信或者相信“大师”,往往出于“自我效能感”不足。
乐国安说,“自我效能”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干成功一件事情的可能性的评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能否干成某件事不大有把握,为了给自己壮胆,就会去寻求某种不大好解释的力量来支持自己。比如,有的人生病了,觉得现代医学技术不能治好,或者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持治疗,就会感到自我效能感不足,于是就有可能寻求伪科学“偏方”,乞求所谓的“大师”“神医”。
此外,崇拜权威的社会心态也是造成伪大师频现的原因之一。乐国安说,每个人多少都有一种崇拜权威的心态,如果进一步形成比较重的迷信,就会造成对伪科学的接受。一个社会如果形成了一种过度崇拜权威的风气,势必迷信盛行,而传播科学知识反倒会被视为另类。不少所谓的“大师”也常常利用大众的权威效应,跟名人、明星套近乎,让缺少科学素养的人跟着上当受骗。
评定体系必须规范
景德镇陶艺界泰斗、景德镇历史上第一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回忆起1979年赴北京领奖的情形说,“全江西省只评了2个人,但总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为了提醒自己,他给自己题了一首诗:文章书画千载事,莫被一时热晕头。头莫晕,足莫浮,虚心谨慎好登楼。
如今的很多“大师”,早已没有了“登楼”的耐心与谦卑。很多文艺工作者认为,针对“大师”泛滥的现状,应规范大师的产生渠道,建立严格的评定体系。
郑祎建议,应彻底清理和取消当前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各种“大师”称号制度。取而代之以陶瓷文化传承人或专家称号。政府只对传统手工艺人及艺术工作者实施必要的保护与扶持,严格要求评审的严肃性、公正性、透明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认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中国工艺美术界在面对“大师”称谓之时,无论是评定者,还是被评定者,总体呈现的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文化缺失者”形象。他建议,独立建构全国性的“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符合入会条件的所有成员一律称“会员”。
也有观点认为,“大师”需要德艺双馨的工匠精神,但目前的“大师”评选活动无法反映出“大师”技艺之外的人品与学养等素质。真正的大师不是哪一家或几家机构就能够评选出来的,是不是大师最终应该交由时间来检验。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