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如何看中国人获建筑界"诺贝尔奖"

时事评点:如何看中国人获建筑界"诺贝尔奖"

A+ A- 2012-03-22 10:52  |  网易新闻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最近,在被圈外大众普遍以为是盖房子、浇水泥,而实际是介于文理之间,艺术、工程双肩挑,圈内人自诩为“艺术家+工程师”的中国建筑学界,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业余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zker Architecture Prize)。

  该奖是由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以拥有世界范围凯悦酒店(Hyatt Hotels)而知名的普利兹克家族于1979年发起。奖项的评选程序和奖金设置,参考了诺贝尔奖,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奖项之一。历年来的获奖者,多为世界建筑界重要角色,因此,第一个中国公民获得此奖,在圈内圈外引起巨大反响,周边充满各种议论、乃至争辩。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人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呢?

  获奖是好事 对于中国文化当下的现实,对于中国当下的年轻人,对于当下中国大众对建筑界的认知状况,王获奖都是一件及时的好事。这一判断基于三个前提:1)中国文化在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化面前,骨子里是不自信的;2)中国人是一个集体从众的民族;3)老百姓不了解,也没机会去了解建筑界。

  西方人的赞扬,特别是来自已被神化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奖赏,加上在最后阶段,王澍击败了三名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的建筑师,这对提振当下中国文化自信心,提振经过近二十年巨大建设,仍然不算非常自信的中国建筑界来说,具有强心剂作用。

  年轻人需要榜样。王的获奖,以及他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各类故事(比如硕士答辩没通过,比如一些藐视权威的言论,比如有几年专心读书不做设计赚钱),对启迪中国年轻人反思自己的教育,反思权威(包括王本人),反思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坚持什么,保持专业热情、保持专业和人生的高要求,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借此获奖和宣传,可以帮助大众认识到,建筑学原来是包含着那么多艺术、人文内涵,建筑和历史产生对话的方式,不是只有世博会中国馆那样的官派气势,也有小桥流水的文人模样,促进了解、丰富口味、拓宽眼界、增强对本土建筑师的信心,多好!

  “正确”地承担得起 普利兹克奖评委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专业趣味,或“政治正确”,或实际利益考量,或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力,包括我基本不信,但每次出事时中国人总是念念不忘的阴谋论,选王,都没问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23  共3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