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如何看中国人获建筑界"诺贝尔奖"(3)

时事评点:如何看中国人获建筑界"诺贝尔奖"(3)

A+ A- 2012-03-22 10:52  |  网易新闻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近几年,我认为王的设计越来越视觉化地处理材料,越来越“形式化”地处理空间,挺让人担心,好不容易出现的“以现代建筑语汇转译传统空间、建造、基地”的一些让人兴奋的东西,会消失掉,会和“中国馆”式的符号化道路,越走越近。让评委赞叹的宁波博物馆,我也实在不能苟同,太“表现化”、“符号化”了。我已经看到,有些专业工作者(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在津津有味地讨论王是将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这种语言,真是危险,那种想象中的传统,何等不真实地脆弱与虚幻!

  与建筑界的普遍水平无关 一个国家的建筑设计水平如何,其实在普利兹克奖榜单上也能看出端倪。1980年巴拉干以地域情调浓重的作品获奖后,墨西哥就再也没有出现引起国际建筑界关注的建筑师。而最新获奖的日本建筑师组合SANAA的作品,你很难看到具象的“日本传统特色”,更多的是一种普世现代、同时又具有“日本味道”的抽象新表达,而日本建筑设计的水平,举世公认普遍很高。因此,一个使用具象传统元素从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师获奖,在一个绝大部分职业建筑师必须采用普世现代语言,才能跟当代经济、技术相匹配的从业背景下,应该属于孤例,跟那个国家建筑师的普遍水平,似乎没什么直接关系。

  建筑应该更关注现实 另外我以为,无论王是否获奖,他代表的,其实是建筑设计众多路径中回避现实问题的“纯艺术化”路径。当然,我们无法要求建筑设计承担太多社会责任,但是,作为一个要耗费大量资金、人力,供很多人使用,在城市、乡村中明显影响环境的建筑设计,我很难将“纯艺术化”路径视为一个国家建筑设计的主线来认定。

  我们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太多,城市的、建筑的、体制的、教育的……,每个现实问题,其实都有可能真正转化为具有当下中国特色的建筑方式。而这种方式,肯定不是普利兹克奖评委那样背景的人容易读懂,但恰恰是我们时代、老百姓急需的。在这一系列重要的方向上,台湾建筑师比大陆建筑师做得好,他们有专注于宜兰一地、推动宜兰各种利益调和、促进宜兰城乡有意味场所产生的黄声远,有为农民造房子的“人道主义建筑师”谢英俊。在大陆,直面现实努力探索同时又保有高质量作品的建筑师,我只看到成都的刘家琨在孤军奋战,这真让人遗憾。

  123  共3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