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丨充电桩不能沦为“充电装”
热点概况
近日,有媒体在安徽多地发现,不少电动车充电站的充电桩无法充电。有的充电桩无电源接入,有的运营单位不知去向,大量充电桩成“摆设”,沦为“充电装”。目前,安徽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积极整治。
各方观点
人民日报:这不仅给广大电动车车主使用带来不便,而且造成了公共资源浪费。此类现象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光明网:相比传统能源汽车,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具有一定“弯道超车”条件,一些国内新兴品牌的综合性能不比国外品牌差。因此,加强公用充电桩建设,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布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广州日报:解决充电桩成摆设的难题,关键还是要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让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
深度分析
(一)充电桩沦为“摆设”的原因:
1.分布不合理,使用率过低。
2.设备老化,无法完成升级,难以继续使用。
3.企业运营出现困难,无法保证持续有效地维护充电站、充电桩。
4.燃油车占位多。
(二)破解充电桩成为“充电装”的对策:
1.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做好行业引导工作。
辖区地方政府针对老旧设施的问题移址重建,对主营业务受损的企业进行约谈,提出整改意见,对不能承担主体责任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整合不同充电桩企业的App和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结算,既方便消费者,也能有效盘活零散的充电桩资源。
在充电桩质量标准、充电桩企业日常运营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大考核,推动优胜劣汰,坚决不让质量低劣、缺乏运营的“充电装”进场。
2.企业坚持创新、探索符合国情的运营模式。
设备制造商提高技术研发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
建设运营商探索多元盈利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
3.社区、单位和公共场所为充电桩建设提供必要的空间,让其顺利落地。
参考文章
何来“僵尸”充电桩?解决里程焦虑先搞好配套
“新能源车主最怕啥?怕车子开半路没电。比没电更绝望的是啥?找到充电桩却充不了电。”有记者调查发现,安徽某市许多充电站的电桩都不能用,有的无电源接入,有的根本没配置充电模块,还有的连运营单位都已不知去向。大力倡导推行新能源汽车新业态的背景下,如何让充电桩不沦为“充电装”是社会各主体面临的共同课题。
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化解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是行业长远发展也是回应民生诉求的必过之坎。安徽“僵尸”充电桩虽属极端状况,但放眼各地,充电桩不好找、找到了不好用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些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突飞猛进,数量占全球近一半,但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完全跟上。全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约为3.14:1,数量本就不宽绰,而大量“僵尸”充电桩,更加剧了供需的紧张程度。一提到充电问题,许多车主都是“一把辛酸泪”:私桩安不上,公桩故障率高、布局不合理……据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总规模可达千万辆。所以说,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行业长远发展也是回应民生诉求的必过之坎。
细看“充电难”,某些企业盲目冒进、短视逐利恐难辞其咎。有的公司“挂羊头卖狗肉”,以充电运营之名抢占地皮;有的为降低跑马圈地的成本,上马并不实用的慢充桩。还有的虽然打算深耕,却未能精准对接用户需求、难以盈利。据了解,在“电费+服务费”基本稳定的市场条件下,要实现盈亏平衡,要求电桩利用率达到6%,而目前一般仅4%。充电业务不挣钱,相关设施更疏于管理,供给侧服务水平难以提升,用户体验必然更差,恶性循环由此愈演愈烈。
需要城市治理者们在管理上下功夫,为行业制定管理细则,倒逼企业告别野蛮生长、承担社会责任、寻求创新解法。只靠市场的“无形之手”,难免造成资源错配与浪费,也很难化解“充电难”,所以需要城市治理者们“有形之手”发力。在北京,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在哪建”“建多少”提供参考;在成都,一些充电桩运营商运用智能地锁、APP超时占用扣款功能等,提升充电桩使用效率;还有,换电模式正在兴起,共享充电桩等正在涌现……正视问题、重视问题,定能为“充电难”找到最优解。
从“共享单车坟场”到“僵尸”充电桩,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亦不再单属于某一特定领域,往往呼唤多个管理部门齐心上阵。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新兴产业才能造福大众、走得更稳。
(来源:北京日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