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本硕博
【热点链接】
近日,一则“兰州文理学院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的消息备受关注。记者调查发现,早在去年初,教育部就已经将非遗保护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它同时入列但又形成了对比的专业,是“量子信息科学”“智能交互设计”这样的新业态;而在去年10月,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落户天津大学,更被视作“非遗保护人才高层次专业化培养驶入‘快车道’”
【政策理论】
1.背景
(1)我国文化保护和管理领域人才缺口很大。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非遗,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1557项;已认定的传统村落有6819个。但人才远远不足,人才缺口达到10万人之多,绝大多数非遗没有专家,且后继无人。
(2)我国非遗学科建设落后,跟不上时代。文化遗产学、民艺学等还都没有独立的学科;虽然一些大学开设了非遗保护与科研的课程,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学科地位,只能勉强地挂靠在邻近的学科上。不能独立招生,没有自己的名分,毕业的评定也受制于所挂靠学科专业,非遗教研举步维艰。因此导致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长期陷入无人来保护的困局。
(3)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等。
2.问题
(1)仓促上马,课程东拼西凑。不少学校挂着“非遗专业”的名头实则开设戏曲文学、工艺美术等课程,缺乏对非遗保护基本理论等的系统教授,学习和考试与非遗保护关联性不强。
(2)教材师资缺位。非遗是一个非常交叉的学科,包含了民俗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鲜有师资能够同时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完成授课工作;在教材的编写上也缺乏科学、系统的教材指导学生学习。
(3)各学段学习目标不明确。虽然非遗专业有了本硕博,但各学段学习的任务、培养的方向还不清晰明确。
(4)招生难。非遗专业仅仅才出现一两年,众多考生对于非遗专业前景如何?学习内容知之甚少,难以引起考生的兴趣;非遗学子能否找到对口工作,能够学有所用,也是制约招生的一大难题。
3.对策
(1)加大教材编写力度。成立专门教材编写小组,给予大力支持,组织起现有非遗专家,明确非遗的定义、非遗的特点、历史、传承方式,进行教材编写,从而建构起一整套的非遗知识体系。
(2)加大教师的培养。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交叉融合,从制度上引导教师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综合性强的、既符合非遗学科特点、又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培训,给青年教师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会,解决当务之急,
(2)科学合理设置培养目标。明确好各学段非遗学习的目标,培养对应的人才,如在职业教育层次,偏重知识与技艺的习得;本科、硕士阶段则着重培养研究和管理两方面人才;博士阶段注重培养更高层次的科研人才。
(4)提升非遗的影响力、吸引力。在学生中开展非遗的艺术素养和美学教育,让年轻人认识到非遗是时尚的、现代的、有趣的;开展非遗展览,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爱上非遗;推出一系列文化节目,联合电视台策划制作非遗节目,例如拍摄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等;举办非遗活动,结合各地独特的非遗文化,举办非遗节日活动,如“侗族大歌节”等,以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知识运用】
1.非遗保护设置了本硕博等学历层次,你怎么看?
2.有一名女孩想要去报告非遗专业,但其父母不同意,觉得非遗只能当做爱好,不同意该女孩报考,让其学会计,你如何劝说其父母?
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本硕博
1.【评分要点】
(1)能够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置本硕博专业的背景。如国家政策的出台,非物质文化保护设置本硕博专业的必要性——专业人才匮乏、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等。
(2)能够分析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方面的问题。如:师资、教材缺位;招生难;各阶段学习目标不明确等
(3)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应解决措施。如科学设置各阶段学习目标;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吸引力;加大师资培养;加大教材编写力度等。
2.【评分要点】
(1)对家长的想法表示理解。因为父母也是为子女好,希望子女所学专业有更好的前景,这个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2)分析阻挠子女选择的后果。如孩子学得没有兴趣,很难坚持;在找工作是要么被迫从事本专业,工作起来也热情不高,要么找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学无所用。
(3)讲解非遗专业的优势。国家政策支持;人才缺口大,工作机会多,人才竞争小;学习前景广阔,有本硕博的提升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