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举止仪表)
穿着打扮得体;言行举止符合一般的礼节;无多余的动作。
13%(人际交往)
人际合作的主动性;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权限、服从、纪律);人际间的适应;有效沟通;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14%(组织协调)
根据部门目标,预见未来的要求、机会和不利因素,并做出计划;看清相互依赖的冲突各方之间的关系;根据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做出恰当选择;及时做出抉择;调配、安置人、财、物等有关资源。
17%(综合分数)
对事物能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部分予以考虑;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7%(求职动机)
现实性需要(解决住房、户口迁移、专业对口等)与岗位情况;兴趣与岗位情况;成就动机(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从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与岗位的情况;对组织文化的认同。
10%(情绪控制)
在受到有意挑衅甚至侮辱的场合,能保存冷静;为了长远或更高目标,抑制自己当前的欲望。
14%(应变能力)
有压力状况,情绪稳定;思维反应敏捷,考虑问题全面周到。
17%(语言表达)
理解他人的意思,口齿清晰,具有流畅性;内容有条理,富于逻辑性;用词准确、恰当、有分寸。
1
口头禅和小动作
一个人的“言语形象”也可能带着一些反复使用的口头禅“那个、然后”等以及诸如扬眉、歪嘴角、搔头发、抹鼻子的伴随动作。
2
语言的反复追加
切记不要反复“强调”。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
3
情绪失控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置本身就是选择那些具有争议性的或者不好统一的题目,因此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现象,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但是有的考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与意见向左的考生当场争吵,一场辩论就演变成了“吵架”。
4
随意打断他人发言
总觉得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发言,说得越多,分数越高。在这样一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考生的全场表现就陷入一种非理性的争抢之中。甚至,会有一些考生采用打断他人发言的方式来争抢发言的机会。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获得考官的好感,还会造成扣分。
5
确定性的两个极端
切记回答不要绝对化,也不要模糊化。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考生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要知道你的回答绝不是正确答案,一定不要说一些绝对化的字眼,也不要模棱两可,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确定,怎么能让考官们认可呢?例如一些考生总是说:“肯定是……绝对是……当然了……”,另一些考生却老把“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
6
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
切记不要“循规蹈矩”。如果考生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象小学生解回答题一样:“因为……所以……”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也会另考官们乏味。考生应尽可能地变换句式,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例如“因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成:“因此、由于、由于这个原因、之所以……是由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