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备考技巧之马哲考点预测
都说马哲很烧脑,其实考情很单一,几乎万年不变,风水轮流转。只要把握出题规律,按部就班掌握原理,结合考情准备,一样可以轻松备考。快来看看常识组根据最新真题梳理的哲学考点吧,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曾经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第一性——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二)同一性——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1.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2.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二、两大基本派别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统一于精神。
(一)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或者某种具体的实物)是世界的本原。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
水为万物的始基;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者,理之依也;
五行说等。
典型命题:东方:金木水火土 西方:火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第二,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有荀子、王充、王夫之、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产生的,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①机械性。首先,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其次,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是不科学的,具有机械性。
②形而上学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
注:近代形而上学的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彼此联系的,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这种精神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例如出现我、心、感觉、感知、经验、意志时,它过分夸大人的精神作用,强调精神万能论。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质是观念的集合体”(贝克莱)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这种精神来自于人的内心之外,上帝、天命、理念、绝对精神等,都是对这一观点的概括。
“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
“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