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的形式推理“有真有假”类题目与其他逻辑判断题目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的题目类型很多样,其中最大的特点是题目锁给出的条件真假不定,考生必须先判断条件的真伪,而后才能根据相应的规则做出答案。
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很多考生对这类“有真有假”的形式推理题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其题目内容较为活泼,做题时并不觉得枯燥,就像是在做智力测验一样觉得有趣;恨是因为面对题目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觉得自己好像有思路,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最终要么是忙了半天没结果,要么是有了答案没了时间。那么考生该如何在有限甚至是可谓短暂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完成有真有假的题目呢?
给大家的一个建议是,在解题的时候不必全部判断真假,划定范围很重要。许多考生在做有真有假题的时候执着于将全部题设条件的真假判定清楚,之后才着手于答题。其实在很多题目中,并不需要判定真假,而是给真假划定个范围。
例1:(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A卷-83题)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案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析:在这道题中,题目中说只有一个假的,那就是除了假的其他的都是真的。通过读题:乙说是丁作案,丁说不是丁作案;相信大家都可以判断出乙和丁中间一定有人说了假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假话得范围划定在乙和丁中间,从而我们知道甲和丙说的是真话,根据甲的话,可以得出并作案,而根据丙的话,可知丁作案,由此可以选择答案B。
在这道题中,我们没有最开始就判断究竟谁假,而是通过划定假的范围,通过真实的信息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那么解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将真假的范围划定呢?
一、 注重条件中的矛盾关系
在例1中,我们之所以判定假话在乙和丁之间,就是因为乙和丁不可能同时为真也不可能同时为假,这种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情况就是逻辑中的矛盾。由于矛盾的存在,所以必须一真一假,由此就可以判断其余为真,从而可以利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解析题目。矛盾关系在有真有假类得题目中非常的好用,我们可以再看道题。
例2: 甲、乙、丙和丁是同班同学。甲说:“我班同学都是团员。”乙说:“丁不是团员。”丙说:“我班有人不是团员。”丁说:“乙也不是团员。”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出以下判定肯定是真的一项为( )。
A.说假话的是甲,乙不是团员
B.说假话的是乙,丙不是团员
C.说假话的是丁,乙不是团员
D.说假话的是甲,丙不是团员
解析:甲说都是团员,而丙说有人不是,而者之间存在矛盾;由于只有一假,可知乙丁为真,所以乙和丁都不是团员;由此可推出有人不是团员为真,即丙为真;所以可知甲说假话,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