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时政热点 >
西湖免费开放为何鲜有效仿?
2012-07-10 09:41  人民网 点击: 载入中...

   今年是西湖免费开放的第10个年头。10年间,旅游总人数从2757.98万人次增长到7487.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91亿元,是2002年的四倍。有人将杭州实施西湖免费开放概括为名利双收,“挣了票子,撑了面子”。然而10年间,“西湖模式”却鲜有效仿者。与此同时,国内景区正经历着多轮门票价格上调,几乎每有景区涨价,人们就会想起:西湖的免费模式究竟能否复制?

  公共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既需要市场化经营管理,又需要政府的政策性监管。事实表明,西湖景区免费模式的成功运行,不但源于城市旅游营销的策略,还在于该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就其成功经验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旅游区至少有以下三点不符合西湖模式的复制条件。

  首先,西湖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因素无法复制。纵观我国大部分景区,有的是近年来凭借着炒作和过度开发所塑造,不仅缺乏一定的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业也没有得到有效跟进。一旦门票实行免费,不仅不能带动周边的服务、餐饮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增加景区的管理成本,进而从其他渠道把成本转移到游客身上。而西湖坐落在被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城区,自古以来知名度就很高,而且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带,交通、服务等配套设施完备,能够引来大批的游客。

  其次,我国部分景区各方利益错综复杂。旅游公司、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是否平衡,一定程度上决定该景区是否具备免票的能力。近年来,三亚等地突出表现的宰客现象就能表明这一点。过度的开发使得旅游公司赚取了大量的钱财,而当地居民的收入其实并没有增加,最终为畸形发展埋单的还是消费者。而西湖模式的成功运行,则是一方面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用市场运作而来的收入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还理顺了景区养护单位与政府、企业、游客之间的利益关系,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再次,部分景区发展陷入“杀鸡取卵”模式,实行粗放式经营,单一的经济产业结构和滞后的服务市场,更使得门票经济作为谋求地方收入的重要手段。景区旅游收入和地方经济挂钩的“短视”的现状,不可能让地方政府放弃旅游市场这块蛋糕,也无力改变粗放式的旅游经营环境。

  西湖模式是否可以移植复制,如何通过免票模式带动旅游的综合收入和可持续发展,是各地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摸索的。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