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时政热点 >
点评:仅靠政府限价难除教辅之“腐”
2012-04-29 10:48  工人日报 点击: 载入中...

   近日,据国家发改委介绍,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大幅降低价格标准。按照此次拟定的指导价水平,大部分教辅材料价格比目前市场价降低近40%~50%。

  “要想富,出教辅”、“教辅教辅,乱得离谱”,教辅俨然成为全国大部分出版社及其相关利益链条的摇钱树。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出版物销售的总额大概是将近1500亿元,其中中小学的教材教辅是887.7亿元,大概占到销售总额的六成。伴随教辅暴利而来的,是过多过滥,出版社争着出,三五个人的小作坊式文化公司也不甘落后,以至于粗制滥造、抄袭成风、漏洞频出。在此情况下,发改委对教辅进行价格指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在笔者看来,此举尚只是治标之策。教辅之“腐”,为人诟病已久,而权力寻租和垄断,正是教辅乱象的症结所在。

  教辅的过多过滥,反映了这个行业的不健康、不规范,缺乏正常的竞争机制。与其他图书市场不同的是,教辅存在一个行政权力高度介入、多方参与“分肥”的畸形市场,这导致了教辅之“腐”。

  众多小出版社、文化公司仅是喝点了汤,真正吃肉的是那些与教育系统有着深厚关系的出版单位。它们从教辅的编辑,到发行渠道,都具有极大的先天优势。站在获得暴利的第一梯队的正是这类出版社及其相关利益方。一些“有能耐”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教辅往往能获得教育部门的推荐,新华书店的配合发行,位居学校、老师要求学生购买书目之列。如在我国有些地方,教辅要想在当地销售,首先必须进入当地教育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学生作业目录,出版社要想进入目录并得以销售,要让出一定的利润空间,这其中得利者包括新华书店,各地市、县区教育局及乡镇学校各级教育部门。

  在教辅市场,资本和权力眉来眼去,教辅所历经的各个环节,皆存在有关方面把手头的权力使用得淋漓尽致的现象。拉关系、走后门、给回扣,成了教辅市场的通行法则。与其他商品消费的不同之处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及其家长,在是否购买教辅、购买何种教辅、购买多少教辅等方面,拥有的自主选择权有限,更要受“看不见的手”的遥控。这主要是手握行政权力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老师。因此,要想让教辅大量进入学生的书包,出版单位往往会到教育部门及学校“攻关”,以高额回扣搞营销。图书质量位居次列,“关系”反而成了教辅畅销与否的关键因素。

  这种背景下,如果国家有关部门不下决心砍断导致教辅暴利的利益链条,促进教辅市场的真正有效竞争、市场公平,结果恐怕不容乐观。“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单一靠规范价格来整顿教辅市场,出版方还会想出别的办法,如通过增加教辅书的数量、不择手段打通关节、争抢市场份额等手段找补回来。不打组合拳,仅靠价格手段,难除教辅之“腐”。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