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时政热点 >
时事评点:坚持文化创造“为人民”
2012-05-25 11:51  人民日报 点击: 载入中...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70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和跨越时空的不朽力量。

  立足群众路线,坚持“文化为民”

  网友“曹世凯”:文化要跨越,当然得走群众路线。“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创作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影响深远的优秀文艺作品。

  网友“漏江看雁”:“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明亮灯塔。唯有“为人民”,才能够保证正确前进方向不偏航,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背离了“为人民”,文艺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作品即使辞藻再华丽、雕琢再用功,内涵终究是浅薄的、苍白无力的。

  网友“倚楼听春雨”:文化创造的源泉来自人民,文艺作品评判权在于人民。古往今来,只有那些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抒发人民心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脍炙人口、传唱千年。相信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只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广受欢迎的文艺作品。

  网友“芸锋”: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现在的70年里,“文化为民”一直在不断地拓展与更新,这不仅客观展示了70年来中国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日渐枝繁叶茂,更是从另一个角度,动态而真实地阐释出了“文化为民”理念和为民执政思想的丰富成熟。

  网友“文白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果没有扎根大地,扎根基层,扎根一线,又如何能汲取永不枯竭的养分,创造出与群众脉搏一起跳动的文化作品呢?在新的形势下,文化工作者更应该“迈开双脚”,走进百姓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火热的实践中体察伟大时代的变迁。

  网友“桑德春”:9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暗淡走向辉煌,但是其对文化的重视却贯穿于整个成长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呈献给大家,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理念在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文化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

  贴近时代脉搏,服务改革发展

  网友“湘言”:文化工作者及爱好者要自觉克服文化无用甚至有害等“思想困惑”,解决好对现实生活“不熟、不懂”等问题,坚持“三贴近”,实践“走转改”,自愿“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网友“程贯与”:新世纪的文化建设要摸准时代发展的脉搏,契合新时期文化发展、传播和接受的规律,引导社会大众的核心价值取向,尤其是要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增强网络文化自信,提高汉语在网络世界的影响力。

  网友“画乡之声”: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应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真正走到群众中间去,在“走转改”的过程中寻找创作的“火花”,进一步锤炼作风、改变文风,以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诉说他们的疾苦,让作品散发出“泥土”的味道。

  网友“爱与幸福”: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就是我们民族、国家的精神。今天,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网友“陌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我们不应该排斥与西方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而应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网友“宏seek”: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一大批反映新时代精神与社会新气象的优秀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