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时政热点 > 申论素材集 >
爱情“珍贵”,彩礼“真贵”——从天价彩礼看移风易俗
2019-03-26 17:42  华图在线 点击: 载入中...

  一、热点概述

  2018年12月初,针对婚俗陋习,民政部要求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

  要求鼓励和推广传统婚礼,积极组织和倡导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婚礼形式。反对利用婚姻敛财,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推进社会风气好转。要推广人性化的颁证服务,用庄严神圣的登记仪式代替大操大办的婚礼仪式。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巡视员杨宗涛称,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把农村办婚礼的流程、数额等,通过村民公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农村的红白理事会来给予规范。

  二、各方观点

  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彩礼首先是一种礼节,不能过度,这种礼节并非由制度约束,而是一种民间习俗。

  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高额彩礼会让已经富裕的农民致贫,那些因为彩礼产生的纠纷还扰乱了农村的秩序,另外,高额彩礼的攀比会让社会风气变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赖作莲:在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由于“彩礼”严重超出居民所能承受和支付的经济范围,已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不少村民脱贫奔小康路上的“拦路虎”,不少农民因彩礼返贫。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劲佟: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行为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方式,在某个阶段、某个区域范围内有一定客观性,反映了现实问题。

  人民日报撰文:基层政府应花力气想办法引导解决,要多做些宣传教育,多宣传一些婚礼从简婚后幸福的身边典型,多树立一些结婚不啃老、奋斗致富的年轻夫妇榜样;同时,也要讲那些索要高价彩礼、婚后生活步履维艰的案例,让新婚礼新风尚成为主流,让正风压倒邪气。

  专家表示,尽管由政府干涉社会风俗的做法并不妥,但婚礼和葬礼通常与官员腐败有关。政府有责任确保党员干部和公务员清廉,而婚丧葬娶经常成为贪腐受贿之机。从这层意义上说,净化社会环境有助于中国反腐。

  三、深度分析

  (一)客观认识天价彩礼现状

  1.地区分布广泛

  2.成为最沉重的负担

  3.成为农村男女结合的阻碍

  (二)全面分析天价彩礼影响

  1.因婚致贫、因婚返贫

  因支付天价彩礼,家庭负债累累,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贫困,因婚致贫;已经脱贫的家庭因支付高额彩礼,再次贫困,因婚返贫。

  2.淳朴民风被恶俗之风代替

  拿到高额的彩礼,满足了自己的攀比心和私欲。数千年来崇尚节俭、朴实厚道的农民,变得唯利是图,甚至连亲属、邻里之间为了利益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使得村民之间变得冷漠,内心的趋利、私欲被无限放大,淳朴民风被攀比之心、铜臭之气所破坏,造成恶俗之风,长此以往会导致民心涣散、缺乏凝聚力,甚至引起社会不稳定。

  3.制约乡村教育和人的发展

  天价彩礼的存在替代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现实的压力下,家长们只要看到孩子成绩不是很好,就早让他们辍学,家长不愿意去冒风险投资教育。这种思想使得乡村教育缺乏生源,逐渐变得没落;孩子缺少父母的支持,无法继续寻求自身的发展,而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和落后观念会在代际之间传播,会制约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深入剖析天价彩礼成因

  1.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天价彩礼,与过去重男轻女的浓厚思想导致性别比例不平衡以及年轻女孩外出打工后留在城里不返乡直接相关。在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下,一些经济状况好、男孩自身条件好的家庭,往往等不到法定婚龄(传宗接代思想,面子观念)就给孩子订婚、办结婚仪式,而剩下的“光棍”如果要结婚,只能采取高彩礼方式。

  2.基础教育功能缺失和教育观念落后

  偏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另外,由于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就业压力大,通过上学改变人生命运的影响力在农村大大减弱,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所以,很多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有早让他们辍学的念头。辍学之后,多被送出去打工。而基础教育功能的缺失和教育观念的落后,阻碍了新一代年青人知识的获取、眼界的开阔和观念的转变,使得先进文明的社会观念对其影响小,甚至无法影响到他们。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有“两手硬”导致基层社会发展与治理出现缺陷

  彩礼是一种礼节,现在由最初的契约、责任意味而变成了物质、商品的交易,甚至成了沉重的负担,失去了彩礼的“初心”。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抓物质文明与抓精神文明没有“两手硬”,导致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好的传统渐渐式微,市场的拜金、攀比之风却迅速渗透进来。

  4.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致使产生养老担忧

  大多数偏远或者落后地区的农村没有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社保体系,年老后的农民缺乏经济来源和大病医保,这是他们的最大担忧。因此,农村“嫁女养老”的观念在一些人心中不断抬头,有的甚至把嫁女儿作为改变贫困的手段。

  (四)积极妥善解决天价彩礼

  与群众切身利益攸关的天价彩礼折射了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缺陷,因复杂,又非一日之累,需要各方形成合力、综合施治。

  1.需要良好党风政风的引领

  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党风正,则民风淳。为此,解决天价彩礼,要从规定、限定基层干部及党员的行为做起,以良好党风政风引领淳朴民风社风。

  2.发挥乡贤长者教导作用,引导村民群众移风易俗

  如在村民委员会中成立红白喜事管理委员会、村规民约等,视本村情况约定彩礼、送礼、随礼的标准,通过基层自治、村民民主来逐步解决问题。

  3.关键靠村民自身,自我教育、自我超越、自我发展

  鼓励那些在外面闯荡的,有知识、有文化、有眼界的村民多回到农村去,把健康有活力的新思想、新理念带回农村去,与农村固有的优良传统相融合,形成新的农村文化。新一代农村青年,也要带头主动向天价彩礼说“不”,还婚姻和家庭应有的圣洁和宁静。

  4.完善基础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一个难题、一个系统的问题,涉及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条件各个方面。做好农村教育,要立足农村实际,贯彻素质教育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并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教学条件改善,以县为主体、以乡为基础,正确处理县乡两级办学和管理的责任和权限,此外还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教育,为农村的基础教育带来鲜活力量。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赡养问题

  为解决把索要彩礼作为赡养资金的问题,应逐步建立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公益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6.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发展培养支柱产业

  加强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培育农村支柱产业,以“钱袋鼓起来”带动“脑袋富起来”,培育农村人的一技之长,减少青年男女到外地打工,留在本区域工作,让农村的男女比例失衡得到调整。

  四、参考文章

移风易俗促进乡村振兴

  《荀子·乐论》有言:“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意为改变旧有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民间和睦幸福。当下,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面貌,乡风文明建设是关键,而移风易俗又是净化乡风、建设文明的重中之重。所以,移风易俗促进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利于扫除陈规陋习、歪风邪气,为乡村振兴扫除障碍。移风易俗具体表现为遏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倡导树立喜事新办、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天价彩礼”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黑龙江海伦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这样一个地方彩礼需要25万到30万,如果再添车房,金额就达到50万。50万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数字,很多家庭因支付这部分高额的彩礼而负债累累,导致生活拮据。这种变相的“卖女儿”交易,也助长了相互攀比、趋利之风,长此以往会导致民心涣散、缺乏凝聚力。所以,要振兴乡村、培育乡村文明,需要移风易俗,改变民众被扭曲的思想观念。

  移风易俗,让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优秀基因得到继承和发扬,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农村地区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应在此得到继承和发扬,而移风易俗能够让优秀传统精神得到延续和传播,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动力。自强不息、和谐共生、同舟共济、孝友耕读、勤俭传家是农耕文明的有力诠释。如城关镇山岔村以重修历经岁月陈洗的九盘水磨来激励老百姓艰苦奋斗、齐心奔小康的勇气;山西洪洞县通过大槐树寻根祭祖活动,朗读祭文,表达对先祖的思念与感恩,以此继承忠信礼义廉耻孝悌的良好家风。种种事例说明,移风易俗在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移”的是不好的风气,“易”的是恶俗的习惯,而这种风气和习惯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据费孝通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文化是一种“共同经验”,而这种“经验”与百姓长期生活积累、周边生活环境紧密相关,也包括不好的风气和恶俗的习惯。因而,要移风易俗,绝不能求快刀斩乱麻的速度,也不能全依一份政策一张文件就可以解决,它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着力。

  只有同时着力以移风易俗为基础的乡风建设和以产业带动增收的经济建设,基层治理、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才能跟得上来,乡村振兴之路也才能走得更加通畅、更加稳当。

看过本篇的网友还看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更多>>名师讲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