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时政热点 > 申论素材集 >
公务员丨教育需真情,惩戒有尺度
2019-04-08 14:24  华图在线 点击: 载入中...

  一、热点概况

  11月22日,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惩戒制度听证会。随后,“戒尺该不该还给老师”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教育惩戒也被抬到了讨论桌上,熊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老师能不能打,也上了微博热搜。

  二、各方观点

  @中国教育报:教育惩戒必须在有效的监督之下实施,既要惩戒的实施符合教育目的,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也要求不同的教师都能够规范、有效行使这一权力,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让教育更加完整。

  @民主与法制网:教育本身含有“惩戒”之意,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存在隐患。

  @新京报: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三、深度分析

  “教不严,师之惰。”“如有忤逆,请严惩不贷。”可是,时代发展到今天,“惩罚”二字却是知易行难。教师是否应该拥有惩戒权?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那么,到底是什么弱化了教师的惩戒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独子状况让孩子更加娇气金贵

  过去的年代,老师手持戒尺教鞭是一种常态。学生但凡不听话,就会木棒伺候,打完,学生灰溜溜回家,还不敢告诉家长,生怕招来下一场暴打。现在的孩子,含着蜜糖成长,踩着坦途前行,不曾经历风吹雨打,不曾听过风言冷语,更不曾遭受过一点点委屈。如此情况,谁敢拿着戒尺去管?

  (二)法律条款让老师更加无所适从

  最近几十年,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这些法律,都是本着呵护学生这一初衷制定的,对学生的保护非常全面,自然对教师的约束也越来越多。

  教育部曾经下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教师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其中“适当的方式”却很难界定。也许教师认为合理适当的惩戒方式对学生和家长而言却是难以接受的。家长极高的期望和现实情况让老师无所适从。

  (三)快乐教育让家长难以接受惩戒

  从旧制度走来的人,对曾经的惩戒教育可能有点深恶痛绝,因此,当“快乐教育”这一口号提出来的时候,应者云集。大家都欢呼雀跃:原来有这样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接受教育。于是乎,但凡老师对学生有一点点惩罚,家长都会觉得与自己心中的“快乐教育”背道而驰了,都会觉得触犯了教育法规。而家长对惩戒的不接纳不宽容只会让孩子更加有恃无恐,让老师更加束手束脚,哪里敢举起戒尺?

  (四)媒体宣传让学校更加战战兢兢

  如今媒体非常发达,各种形式的视频音频文字在各种媒体传播,人人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一句不妥当的话语,一个不恰当的举动,一则有意无意的短信……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炸点。教师行业社会要求比较高,社会关注度比较高,所以,教师更要谨言慎行,自然举不起戒尺。

  (源自美宁天空,有修改)

  四、参考范文

  “老师的戒尺”如何安放

  近日,江苏常州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如何进行合法、合理、合规的惩戒,一直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浇水施肥等“温柔的呵护”,也需要修剪除虫等“用心的护理”,育人同样如此。孩子的成长,既需要用赏识的眼光发掘闪光点,也需要用恰当的惩戒对长歪的“枝蔓”进行引导。“惩者,以正其心也”,恰当的惩戒教育有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让孩子树立“有错必纠,犯错担责”意识的重要手段。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过现实中,一些人对惩戒教育产生了误解,把“惩戒”与“伤害”混为一谈,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简单地划上等号。其实,“三尺戒尺”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口头警醒、书面检查等方式加以劝导,这些都会对犯错的孩子有所启发。可以说,赏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惩戒教育也不是闻之色变的洪水猛兽。我们应端正心态,摘掉“有色眼镜”,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方式。

  从教育规律和孩子健康成长视角来看,惩戒教育不可缺少。但是如何建立适应当下需要的惩戒制度,却需要花费不少心思。客观来说,如今的教育,更多强调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用惩罚等手段约束天性,容易削弱孩子的锐气和朝气。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以更加理性和弹性的方式来看待教育,不能把教育的成功等同于满堂鸦雀无声、孩子循规蹈矩。由此来看,今天的惩戒制度,不是简单地照搬过去,而是需要适应新的时代特点、发现新的教育规律,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教育更重要的是心中有戒尺,而不是手中有戒尺,没有人愿意让孩子处于虚声恫喝的教育环境中。可以说,曾经“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等教育理念,需要客观全面的认识,决不能以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一方面,应尽快划出惩戒与体罚之间的界限,建立惩戒教育的负面清单,让老师“心中有规,手中有度”;另一方面,各方不妨对教育多点理解,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些沟通,如此才能形成正向的成长合力。

  最好的惩戒,一定是惩之有方、惩之有度和惩之有情的惩戒,绝非简单粗暴的体罚。“只有一次,老师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了石板边上。我用儿童狡黠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作家魏巍在回忆起老师惩罚自己的一幕时,内心却充满感动。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灵魂,讲究方式方法、施之有度、带着感情的惩戒,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劝导的意义,起到教育的效果。

  毕淑敏曾经在一篇名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的文章中,记录了惩戒孩子时矛盾痛苦的心理,又夹杂着深挚而又明理的厚爱,让很多孩子的心灵受到爱的震颤。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无论是鼓励,还是惩戒,只有“用真情换来真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健康的品质。

  这正是:教育需真情,惩戒有尺度;呵护成长路,初心为孩子。

  (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看过本篇的网友还看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更多>>名师讲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